【摘 要】“看病難、看病貴”仍是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認真研究、妥善解決好這個問題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本文從從公共財政角度入手,首先分析了國外財政支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經驗,再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以期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財政;國外財政保障機制
一、國外醫療衛生體制的財政保障機制
發達國家的醫療衛生體制大致分為三種模式,發展中國家衛生體制由于還處在不斷探索中,大多在德國模式和英國模式中選擇,呈現出混合特征。以下是三種模式:(1)德國模式:社會健康保險體制。這一制度的主要特點是從解決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入手,建立國家醫療衛生保障制度。目前世界多數國家采取這種模式。涉及到公共財政部分如下:第一,籌資機制。在德國,法定醫療保險稅占70%比例。保險稅根據收入按比例征收,且不是風險稅率。保險稅由雇主和雇員各繳費50%。私人醫療保險占衛生籌資的7.1%。第二,衛生總費用。自國家統一以來,衛生總費用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第三,政府補貼。德國政府根據保險基金收支情況,給予一定的補貼,2011年政府對醫保資金投入為153億歐元,約占醫保總額的10%。(2)英國模式:國民衛生服務體制。醫療衛生資金主要通過稅收與服務提供均由政府負責、全民覆蓋和人人公平享有衛生保健服務。實行這種醫療衛生體制的代表性國家主要有英國、瑞典、意大利等國家。第一,籌資機制。財政支持74%以上來自國家稅收。近年來政府要求保險公司繳納保險費稅,稅率為保險費總額的5%。該比例逐年上升。消費者付費項目包括處方藥、眼科服務和牙科服務。處方費統一價格進行收費。第二,預算管理。目前,作為普通公共支出計劃的一部分,預算每3年制定一次;部門預算是通過財政部長和相關部門部長間的協商后確定的;不嚴格的列出其收入或支出的用途;預算可在3年內調整。第三,衛生總費用。2003年,英國衛生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人均衛生總費用為2428美元,在發達國家是比較低的。(3)美國模式:商業健康保險體制。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建立了商業醫療保險制度,但絕大多數國家只把它作為社會健康保險制度或國民服務體制的補充,只有美國將其作為醫療衛生體制的主體,人們稱之為“美國模式”。第一,籌資機制。20世紀60年代建立了面向65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的醫療照顧制度、面向窮人的醫療救助制度和針對低收入家庭、兒童的健康保險制度,以彌補商業健康保險制度的不足。第二,衛生總費用。美國醫療費用增長的腳步在2003年放慢就,標志著國家衛生總費用增長率7年來首次出現下降。美國衛生總費用為全球最高,近年來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二、國外財政支持醫療衛生體制對我國的啟示
(1)建立穩定長效的財政經費保障機制。一是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建立穩定的財政經費保障機制;二是保障城市社區和農村衛生機構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使醫務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到健康服務中去;三是對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困難居民給予補助,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四是加強醫學科研,提高基礎和臨床攻關能力,支持重點醫藥技術研發;五是大力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為實現傳承和創新兩大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六是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實現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2)合理劃分各級財政的衛生醫療責任。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通常由中央級和省級財政為主承擔主要的衛生醫療支出。考慮到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涉及到經濟社會、城鄉協調發展的大局,目前各級財政特別是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更多的衛生醫療支出責任是可行的。(3)針對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實行不同的保障方式。對于包括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在內的公共衛生服務,應由政府向全社會成員免費提供;對于基本醫療服務,應以政府投入為主,針對絕大部分的常見病、多發病,為全民提供所需藥品和診療手段的基本醫療服務包;對于非基本醫療需求,主要通過鼓勵發展自愿性質的商業醫療保險,推動社會成員之間的“互保”。(4)建立健全衛生醫療經費支出監管機制。一是建立項目管理制度。二是建立預算績效評估制度。三是規范強化醫療機構財務監管。
參 考 文 獻
[1]饒克勤,劉新明.國際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中國[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慶飛.深化改革強基固本加快衛生事業發展[N].長白山日報.2010
[3]國舒云.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思考與認識[J].企業導報.2010(1)
[4]孫志筠.財政支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回顧[J].中國財政.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