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理論界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問題認識的深化,我國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課題,并著手進行實踐。本文就目前我國當前金融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提出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當前中國金融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在生產力管理方面。金融業在增加生產力方面有著諸多不足。本輪宏觀調控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經驗是,在失業率極高情形下通過緊縮信貸解決通脹,將導致更大量失業形成的人力資源流失傷害生產力,導致實質性的貨幣貶值。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佳將引發失業問題。在打造創新型國家方面,創業板遲遲無法推出,缺少具體支持創新體系的金融政策與細致的實施方案;個人創業難,科學技術改變為生產力的金融機制還需不斷得到完善。(2)宏觀金融管理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經濟發展方式不一樣,宏觀管理水平與均衡格局皆各異。第一個層次是就業不足狀態下的均衡,這和中國現在所處的均衡相同;第二個層次是完全就業情況下的均衡;第三個層次則以全球要素流動性為大前提下的完全就業水平上的經濟均衡。中國是世界大國,是不允許錯誤選擇經濟均衡水平,這一點非常關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關鍵的任務是轉變經濟均衡水平,達成國家在完全就業基礎上的物價穩定和經濟發展,對外達成良好競爭力和國際收支的平衡。(3)金融業在消費結構和生產力管理中的問題。儲蓄和消費的關系我們需要認真的審視與管理。中國儲蓄過高的原因是什么?普遍解釋是,中國人喜歡儲蓄。但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前5年的儲蓄增長,其中最主要不是居民,而是企業的儲蓄以及政府的儲蓄增長。當居民消費與國家消費產生失衡時,我們要高度關注財富國有化這個過程。中國出口方面收入所形成的外匯的儲備增長以及國家的結售匯制度,實際上就是財富國有化的過程:一方面外儲的增長;另一方面中央的銀行通過發行大量貨幣稀釋民間的財富。
二、完善我國當前金融對經濟發展方式對策
(1)金融業促進生產力增長方式轉變的措施。首先,金融業要盡可能的調動生產力中最好的、最積極的因素,使得生產力結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是最大化運用金融手段來增加勞動者素質的,在吸收高素質人才、個人知識產權研究利用與個人創業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二是運用積極的信貸政策,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添磚加瓦。對創新型企業給予扶持,促進產業升級,使得科技興國戰略真正得以實現;三是要執行正面有效的能源戰略和環境戰略,使得經濟可持續發展得以維護。其次,金融要大幅度的對產業政策的支持和幫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必要的條件。一是金融政策應當明確產業的目標導向,各縣市各行業的信貸政策都要有此類目標。世界經濟中達到最大最強的通常是具有精準的中躍期產業目標的地區。二是要盡最大可能發揮各地Ⅸ的顯著優勢,打造產業集群。最后,金融業應當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作為工作軸心。優化投資結構,推動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知識技術的完美組合。(2)轉變宏觀金融管理模式,提高宏觀金融管理水平。轉變這種模式的總體思路是,把不合理的壓縮需求與增加有效的供給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與經濟增長緊密的結合起來,把通貨膨脹的治理與國際收支的平衡以及充分就業有機的結合起來,把總供給的管理與總需求的管理緊密的結合起來。首先要實現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轉變并舉,一邊發展一邊轉變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的增長極限在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力度,這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度”;其次就是通過經濟的增長與生產方式的轉變來擴大就業,沒有充分就業就無法實現經濟真正的均衡,只有經濟真正的均衡,才可以實現有效的價格機制;最后是通過外匯的體制改革,消化外匯的過多流入,并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與充分就業,增加有效的供給。只要供給增加了,那么就會使供給的曲線向右方移動,使得價格下降;如果國際的收支平衡了,那么就會減少外匯占款所導致的流動性過剩,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與通貨通脹的壓力。(3)金融業要加強對消費的管理。金融業要增強對消費的管理,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金融業要從注重生產方面的管理向注重生產和消費的管理轉變。金融業要從財富的分配與管理上以及資本市場與消費信貸的管理上以及消費管理和生產力管理的結合上尋找管理經濟周期的措施與對策。采用措施來糾正資本市場中分配不公的問題。發展與改善消費信貸,支持擴大國家內需。通過積極的消費管理,來不斷的提高生產力的水平。金融要實現從GDP管理向財富管理轉變。民眾財富的增長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目標。支持廣大人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充分認識只有民富才能國強。經營好人民幣和中央銀行,防止出現金融業的國家財富外流和損失,應把外匯儲備用在增加人民收入、擴大就業和支持經濟轉變發展方式上。
參 考 文 獻
[1]韓丹.淺談我國應如何規避金融風險[J].現代商業.2009(2):28
[2]葉衛東.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重點與路徑抉擇[J].企業導報.2010(8)
[3]袁春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與原因分析[J].現代企業.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