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配電網自動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國范圍內興起,配網自動化技術的研究就成為我國配網領域中一項重要的舉措。大面積推廣配電自動化技術,可以全面提高供電質量、供電可靠性、用戶用電滿意度以及管理效率。
【關鍵詞】配網自動化;配網自動化現狀;配網自動化管理;供電系統
配電自動化,英文縮寫為DA,簡而言之,就是利用現代計算機及通信技術,對配電網的電網結構、實時運行、用戶、設備以及地理圖形等信息進行收集合成,來構建完整的自動化運行系統,從而實現配電網運行監控及管理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對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電力技術方面的技術革新,如今的電力市場和電力運營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還被提升到了全國各個電網公司的戰略前沿。基于此,國家電力部門對于末端電力用戶的管理、電量的輸送和分配就成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越來越多的公變和專變被列入到采集和監控的范圍中,由于這些因素存在,使得配網自動化這個采集處理數據的平臺逐漸的豐富了起來,而用配電變壓器的采集終端的通信方式則更是異軍突起,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配電自動化的建設和維護所存在的問題
國家在為提高供電可靠性,加強配電網和農村電網運行方面加強管理,挖掘了現有配電網潛力,與此同時,各供電公司紛紛投入資金,建設了相應的配電自動化系統。這些系統的建成,標準者配電網已逐漸成為縣級調度的千里眼,為運行管理電力系統提供了科學決策手段。當前,國家供電企業的各級領導及工程技術人員都對建設配網自動化系統抱有較高的熱情和期望。可是任何時候機遇與問題同在。對于國內配電自動化存在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片面追求功能完善而忽視部分核心功能和系統應用價值的實現。首先是為了提高配網自動化水平,去構筑一個理想網架下的系統。然而由于對配網自動化系統缺乏統一細致的規劃,所以提不出相關的完整而準確的需求,這就直接導致了后期的應用無法實用化。其次是過分追求狹義的故障處理和恢復功能,卻具備示范而不具備推廣。最后是只配電網只是解決了少數饋線的自動化,但是出現的問題就是,導致使用方沒有得到具體的受益,從而沒有對整個配網實現科學管理,這樣就使得投入產出比很不明顯。(2)配網自動化系統的可靠性問題、通信方式及網絡平臺的選擇問題和控制電源以及操作電源的提取問題等。第一,配網自動化系統對設備的相關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的要求非常高。第二,電源方面,10kV開關控制電源和操作電源提取有困難。第三,配網自動化系統的大量站端設備由于大多安裝在戶外,造成運行環境有時異常惡劣,因此電子設備變得很容易就被損壞。第四,因為配網自動化的要求標準往往要采用多種通信方式相結合,因此導致通信的可靠性很低。第五,技術開發上,開發廠商對供電企業配網管理流程并不是很熟悉,且對需求了解的也不深,因而產品的適應性不好。(3)配網的設計與建設問題。配網設計和建設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從配網自動化的設計單位選擇,必須要依靠專業配網自動化設計公司。其次,配網自動化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不確定,運行管理工作也跟不上,導致系統應用和數據維護工作薄弱。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每個電力公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如地理環境、網架結構和規模、管理模式、負荷性質等,所以在配置電網的時候,不能一概而論,要考慮到諸多因素,因地制宜來進行規劃建設,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二、關于配網自動化運行與管理的一些對策
首先要加強配網自動化系統設備的運行和維護。其實是要做好配電網絡規劃及自動化規劃,規劃好本地區配網結構、做好負荷情況的調查,并且要針對本地區配電網規劃情況,進行配網自動化建設,同時必須保證網架結構的相對完善和穩定。再次,國家電力部門應該成立相應專門負責管理配網自動化運行維護的職能機構。還有一點就是,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現有設備的條件下,因地制宜,實現配網自動化目標。必須要有可靠的一次設備,如斷路器、變壓器等,此外,還要建立健全基礎資料,如主接線圖、地理圖、各種統計報表和數學模型等。
三、在配網自動化運行與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配網自動化在我國起步較晚,因此,比起西方發達國家,它是個新生事物。第一步應先做好配網的規劃設計工作,對于系統功能的定位,一定要準確,先試點后推廣,并及時對運行工作作出總結和匯報,一旦發現設計上有問題,要及時調整。配網自動化是一項及其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堅持“簡單、可靠、實用、經濟”八字原則方針,統一設計、分步實施,必須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階段、分區域實施,試點實施工作應根據配電網的實際情況確定,這樣才能在我國逐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配電網系統,將配電系統功能應用到更多領域,使配網自動化為我國的電力事業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更好的服務于人民大眾。
參 考 文 獻
[1]李躍進.淺談在配電自動化系統設計中電壓互感器容量的選擇
[J].電器工業.2009(6)
[2]徐鳳霞.配電自動化實用化關鍵技術及其進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