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碳關稅作為環境保護背景下產生的稅種,具有歷史必然性。對于它的產生,我們要予以重視。作為新生的關稅,最重要的是對其有深刻的認識。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排除其后天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枷鎖,被廣大發達國家加以利用,從而不利于自由貿易的開展,但其存在的對環境的保護是不可質疑的。
【關鍵詞】碳關稅;貿易;環境保護;可行性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聯系持續加強,貿易總額不斷增加。但是,由此而來的貿易摩擦愈來愈多,新的貿易保護趨勢有所抬頭,貿易壁壘沉渣泛起。近年來,“碳關稅”一詞被多個國家在不同的場合提出,已為世界廣泛關注與研究。
一、“碳關稅”問題的提出
1.“碳關稅”概述。“碳關稅”是一種特殊的關稅政策。“碳關稅”的概念最早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提出,指對進口的高耗能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高耗能產品往往是排放密集型產品,因為其在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很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生二氧化碳。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碳排放關稅的最初目的是歐盟國家希望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特別稅,以避免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時,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遭受的不公平競爭。
2.“碳關稅”具有雙重屬性。首先“碳關稅”具有關稅屬性。關稅是國家海關對進出口國境或關境的貨物、物品征收的一種稅,征收對象是進出我國國境的貨物和物品。由此可見,“碳關稅”的屬性明顯符合這一定義。雖然其尚未開征,征收的標準也尚未依一,但征收的對象肯定是進出口商品。雖然當前“碳關稅”并未收入關稅目錄,不在商品分類目錄之內,征收程序也不一致,但在實質上并不能否認碳關稅和關稅本質上的一致性。目前法國和美國提出的“碳關稅”在某種意義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而關稅的征收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節進出口,使得進口的商品不至于嚴重威脅到國內產業的健康發展。所以縱然“碳關稅”和普通關稅是有所區別的,但其關稅的屬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碳關稅”有環保屬性。早在2006年11月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12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就提議對沒有簽署相關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的國家的工業產品出口征收額外關稅。這里的額外關稅可以說就是今天所說的“碳關稅”。原則上提出“碳關稅”的出發點其實是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問題。眾所周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因此,與傳統的關稅措施不同,“碳關稅”不僅保護征收國的經濟利益,還具備保護環境的功能,控制碳排放量是“碳關稅”存在的意義所在。
二、我國在“碳關稅”問題上的態度
(1)我國的公開表態及我國抵制“碳關稅”的原因。自從碳關稅提出以來,我國政府即持反對意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指出,中方對此(征收碳關稅)堅決反對。各方媒體也是對碳關稅狂轟濫炸。我國現階段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對外貿易在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現實是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不盡合理,出口產品大多數屬于低端的高耗能的產品。中國是當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提出開征“碳關稅”的國家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而中國對美歐國家出口的商品集中于能耗高或勞動密集型產品且數量巨大。多年來,中國對美國、歐盟出口的商品仍以各類機電、家具玩具、紡織品及原料為主,占中國對歐盟、美國出口總額的比重極高,這些出口產品大多是高耗能且高含碳卻低附加值的產品,極易成為“碳關稅”的課稅對象。我國的產品成本將因某些國家單方面開征碳關稅而成本提高,競爭優勢受到很大的削弱。根據世行研究“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將面臨達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可見,“碳關稅”的開征對中國而言是極其不利的。無標準無差別的“碳關稅”征收將使各國采取各種措施來應對碳關稅,國際貿易秩序可能因此產生混亂,國際貿易的和平環境將受到影響。在外貿依賴嚴重的現狀下,國際市場環境的破壞勢必導致我國貿易順差的減少,同時可能使國內建設遭遇陰霾。外貿經濟的發展不能為國內產業的發展提供國際市場,出現相當數量的國內企業倒閉破產的話,那么失業等社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若國內實體經濟遭到沖擊波及整個產業鏈,對國民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十分巨大。(2)我國在“碳關稅”問題上的行動。從國內立法上看,中國在環境方面尤其是關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的立法是極不完善的。當前可以使用的相關立法僅《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而這些法的內容比較籠統,欠缺可操作性,無法滿足我國對環境方面的管理及應對“碳關稅”變化。
三、征收碳關稅的必要性
1.征收碳關稅與我國有利。(1)借力打力,通過外部壓力形成內部動力。美歐熱衷于碳關稅,目的是搶占碳關稅制定的主動權。而中國在碳關稅問題上未必要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完全忽略自身的主動性。碳關稅既是新的貿易壁壘壓力,也是中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外部動力。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努力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碳關稅”固然有打壓中國貿易空間的意圖,但也可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外部壓力。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帶來高污染和低效益,中國現在經濟增長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低碳發展是中國發展的內在需要。雖然碳關稅的開征對中國外貿的消極影響比較明顯,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在看到其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同時對其積極影響也要予以正確認識與肯定。當前,我國正處在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題。雖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做到國民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迅速轉型,但是也不能因為時間長、工作量大就拒絕轉型。國家要充分認識到碳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積極的采取措施,通過法律和政策引導經濟發展,具體通過規劃和產業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實現引導和控制相結合,從而為企業發展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環境,通過出口退稅和補貼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優化出口結構,使得我國出口在面對碳關稅的開征時應對自如。面對碳關稅開征的可能,國內企業要想有好的出路,就必須從自身做起,通過引進技術或科技創新,減少產品的能耗和污染,或者轉行投入到第三產業或高技術環保產業。這樣,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體層面,將為經濟的優化升級提供巨大的動力支持,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將得以改善。(2)以低成本發展新興部門,同時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實際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投資比人們的想象要小得多。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各國大概只需要將年平均GDP的0.12%投入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人類即可從2015年起遏制全球變暖趨勢。中國有能力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也完全有能力進行長期投資。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現在通過短期的稅費代價,未來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生物能源市場、清潔能源市場、碳交易市場、環保技術市場、低碳經濟體系、低碳制成品出口國和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之一。比較中國政府出臺的“新能源發展規劃”和奧巴馬政府“新能源計劃”的“技術差距”,中美之間的差距微乎其微。針對美國打“碳關稅牌”,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中美清潔能源技術合作牌”,這不僅可以改變我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彰顯負責任大國意義,也可借勢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還可加速培養發展自己的低碳經濟。
2.碳關稅征收的實體環境和隱性環境已經形成。從1992年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再到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低碳經濟逐漸步入歷史舞臺。就具體行動來講,歐盟已把低碳經濟作為未來發展方向;美國國會已通過了《限量及交易法案》及《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日本也承諾,到2050年減排60%~80%,并建立核證減排量交易市場;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已制定有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計劃。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利益驅動國家行為,但低碳化已然成為世界經濟的大勢。鑒于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結果,2009年12月22日,歐盟各國環境部長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很多歐盟國家部長均認為碳關稅將是最終的選擇。這里可以看出,歐盟對碳關稅的開征是相當重視的,碳關稅不再是僅僅停留在可征可不征的階段,它的征收已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問題。
據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全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0.1%,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累計分別下降8.95%和6.61%。最近,我國也已經開始著手研究環境稅費改革問題。今后我國政府在推進“節能減排”方面,也會采取更為嚴厲的措施,比如采取“碳稅”的模式。英國從2001年開始,所有工業、商業和公共部門都要繳納氣候稅,依據其煤炭、油氣及電能等高碳能源的使用量來計征,如果使用生物能源、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則可獲得稅收減免。針對美國等國要開征的碳關稅,我國可以采取國際法領域的對等原則。也就是我國也研究、開征碳關稅,這里的碳關稅是針對那些對我國產品征收碳關稅的國家,而不是所有國家。碳關稅的這一部分收入可以補貼國內的相關企業。碳關稅作為環境保護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共同產物,要認清其根本性質。通過完善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對碳關稅標準和相關國際準則加以研究,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強學習研究,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四、碳關稅不應成為眾矢之的
碳關稅的提出有其特定背景,其操作有可行性。保護環境,開征碳關稅是大勢所趨,我國要積極應對。碳關稅作為環境保護背景下產生的稅種,具有歷史必然性。對于它的產生,我們要予以重視。作為新生的關稅,最重要的是對其有深刻的認識。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排除其后天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枷鎖,被廣大發達國家加以利用,從而不利于自由貿易的開展,但其存在的對環境的保護是不可質疑的。
當然,我國制造業的歷史才三十年,和我國工業化進程相當,一下子全面推行嚴格的碳減排制度,達到歐美的水平,還不現實,還面臨諸多挑戰,這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對可能出現的如此不利的局面,我國政府和企業應積極應對,不能對其開征持僥幸心理。要積極發揮自己貿易大國的地位,掌握碳關稅交涉的主動權,聯合相關國家采取有效的措施,通過世貿組織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這樣的平臺,維護自身的權益。對于碳關稅的應對措施要有理、有力、有節。
筆者期待中國能夠正視碳關稅開征這一時代命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化被動為主動,減少可能帶來的損失,扭轉不利處境。同時筆者相信,充分認識到碳關稅的法律性質,深刻了解可能帶來的影響,有效采取行動,一定可以在碳關稅開征的時代背景下開創一片新天地,我國的外貿產業也將更加蓬勃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唐穎俠.《國際氣候變化條約的遵守機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2]何茂春.《中國入世承諾要點及政策法律的調整》.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
[3]陳潔民.碳關稅:國際貿易新熱點.中國經貿導刊.2010
[4]制作產品碳足跡標簽的作用和意義[J].中國碳交易網.2012
[5]李靜云.碳關稅重壓下的中國戰略[J].環境經濟.2009
[6]鄭桂環.《中國進出口貿易分析及預測》.科學出版社,2010
項目基金:本文系武昌工學院學生校級立項課題“中外碳關稅差異及改革”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