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理舞弊降低了社會公眾對審計后的會計報表的信任度,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對審計師的舞弊審計程序產生了疑問。因此,在此背景之下,審計師所面對的責任與壓力越來越大,不少審計師擔心其被審計單位公司治理問題,紛紛辭職以避免更大的損失。本文以四大之一“德勤”事務所2012年這半年不到的時間理頻繁辭去審計師職位為案例對審計責任進行解析。
【關鍵詞】審計責任審計風險案例分析;頻繁辭職
一、案例介紹
德勤是全球最大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然而近來德勤的表現,卻讓眾多的中資企業表示“對德勤感到失望”。從2011年底至今,德勤采取了更為主動的策略,清理在香港的客戶群。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共辭去了中國建筑長江實業、博士蛙等18家公司的審計工作,其中數名客戶均深陷造假風波。不僅如此,日前遭到廉政公署調查的郭氏兄弟的新鴻基地產,會計師行恰恰也是德勤!究竟一切分別是誤會還是巧合?在其顧客頻繁出事的背后,作為審計師的“德勤”能否以“辭職”一舉“獨善其身”?
二、案例分析
頻繁地拋棄客戶而選擇辭職,將會導致客戶對“德勤”的失望,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德勤深陷誠信危機。從“德勤”的舉動可以看出,注冊會計師對于舞弊審計責任一直都是一種被動接受的態度。從審計責任的發展史可以看到,從最初把查錯揭弊作為其主要工作目標,到后來為了規避舞弊審計責任,選擇了以財務報表的合規公允性來替代,到現在因為公眾的壓力與政府的監管要求而不得不直面這一責任,我們可以看出,注冊會計師是不愿意接受查錯揭弊這一責任的。他們對于舞弊揭示責任的消極態度,使之在面對舞弊審計這一職責時,無法真正的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因為一旦被審計單位破產,受損害的審計委托人及第三者具有可能想審計單位所要賠償,審計師為此將可能承擔很大的經濟及聲譽上的損失,以“辭職”來避免自己應負的“審計責任”也是對于“德勤”來說也許一條“不差”的出路。在所能查閱的資料中看到,德勤是在東南融通被提出業績造假質疑后,才表示出對公司財務狀況的不信任的表態。我認為,在這背后無論是誰的過失,作為中介機構的“德勤”為了規避審計風險出了事情就辭職,以“辭職”為借口將自己的責任推脫的一干二凈,不免令投資者大失所望。“德勤”應該在審計過程中實施質量控制減少和清楚審計風險因素,竭力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規避因此可能產生的巨大經濟損失和信譽損失。雖然辭去這些單位的審計師職位,不會對德勤的營業收入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頻繁地辭職讓德勤深陷誠信危機。通常情況下,在經過認真地審計之后,審計師完全不知道企業財務造假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旦被曝光,就會連帶承擔法律責任,所以很多事務所在被審計單位一旦出了事就辭職拜托干系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不僅要對審計客戶單位負責,更要對社會公眾負責。在連續年度的審計工作中,德勤應該能夠注意到各年度報表數據的關聯和異常,并且應當進行及時地披露,而并非等到其他第三方機構進行質疑調查之后,迅速抽身將自己的過失和責任推卸給管理層。收取高額的審計費用,德勤更應該對自己的客戶“負責”。
三、對于我國審計行業發展借鑒意義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促進國有股、國有法人股的流通,形成自由流通的資本市場;引入審計委員會制度,建立新的審計委托關系。有必要引入審計委員會制度,由審計委員會行使委托和批準解聘審計機構、審查審計工作的職權。完善公司治理能力,提高財務報表真實性,減少審計風險。(2)加大了審計師在未能揭示管理當局舞弊時的法律責任。審計職業界為了適應法律環境的變化,為了更好地提高服務水準,不得不修改既有的審計規范或者更新過過時的審計理念,從而提高揭示管理舞弊的審計能力,也縮小了與社會公眾的審計期望差距。(3)為了規避審計風險,次次在面對外界對審計質量質疑之時主動請辭逃避風險,造成自身在審計行業中“誠信度”下降。注冊會計師必須解決的是盡量消除可接受風險,同時采取適當措施應付無法消除的風險。其中所涉及的一個要素就是確保其取得的報酬與其準備接受的風險程度相當。
參 考 文 獻
[1]謝振蓮,馬敬民.會計師事務所風險管理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09(9)
[2]關瑞娣.對會計師事務所風險管理的在思考[J].會計之友.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