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套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企業養老金會計也由最初的“社會福利觀”轉變為“勞動報酬觀”。本文主要分析了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養老金會計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社會福利觀;勞動報酬觀;規定受益制;規定繳費制
一、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基本框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層次是企業年金,第三層次是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第一層次基本養老保險,它是由國家立法強制實行的政府行為,全體勞動者必須參加,保證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金統籌模式。給付方式是規定受益制與規定繳費制相結合,屬于混合性的保險。第二層次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依據國家政策和本企業經濟狀況建立的、旨在提高職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進行重要補充的一種養老保險形式。給付方式是規定繳費制。第三層次完全是一種個人行為,職工個人按自己的意愿決定是否投保、投保的水平和選擇經辦機構,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作的一種預防性儲蓄安排,給付方式也是規定繳費制計劃,該計劃是一種個人行為,并不是社會意義上的養老金。
二、規定受益制下的養老金會計處理
一般來說,養老金費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項:(1)當期服務成本。指由于員工在當期提供服務,公司應向員工支付的養老金福利(預付福利負債)的增加而引起的費用。精算師把服務成本計算為當年員工賺取的新福利的現值。(2)負債利息。養老金是一項遞延報酬安排,它具有貨幣的時間價值,事實上,養老金記錄的是折現值,預計福利負債與任何折現負債一樣,每年都發生利息費用。(3)計劃資產的實際收益。在計算發起員工養老金計劃的企業凈成本時,特定年度累計養老金基金資產獲得的收益是相關因素。因此,每年的養老金費用應當隨著累計到基金的利息和分紅以及基金資產市場價值的增減而得到調整。(4)前期服務成本的攤銷數。養老金計劃的修訂(包括開始實施)經常包括提高(很少情況是減少)員工以前年度提供服務的養老金福利的條款。因為計劃是在企業預計未來期間將實現經濟利益的情況下修訂的,提供這些追溯過去而又涉及未來利益的前期服務成本應在未來養老金費用中分配,特別是在有關員工剩余服務年限中分配。以上費用的確認必須依靠精算師的幫助。精算師預測員工的死亡率、離職率、利息率、投資收益率、提前退休率、未來的薪金水平及養老金計劃運作中的其他因素,通過計算各種影響財務報表的養老金項目來提供幫助,這些項目包括養老金負債、年服務成本和計劃修訂的成本。總之,規定受益養老金會計高度依賴精算師提供的信息和計量。
三、規定繳費制下的養老金會計處理
在規定繳費制下,企業根據各期提存的金額和基金的投資收益來確定養老金的支付額,其會計處理較為簡單。當企業每期實際提存時,其現行義務就得到履行。因而,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企業各期應確認的養老金費用通常就是當期應付的提存金。如果企業各期應提存的數額與實際提存額不一致,則構成一項負債(應計費用)或是一項資產(預付費用)。從我國現實的情況看,由于目前企業和職工對養老保險的意識還不高,認識還不足,如果讓企業直接按照規定受益制來確認養老金費用,還存在諸如會計人員素質不高、精算師隊伍建設欠缺等制約因素。筆者認為,這個課題不宜交由企業來承擔,應交給國家社會保障系統的專家們去考慮。雖然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探索階段,但近幾年國家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相關的制度也逐步走向規范,其中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是基礎,也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點。我國應在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過程中充分考慮受益制下養老金對當前養老金繳費的影響,確定合理的繳費比例和管理模式。這樣就解決了企業進行受益制養老金核算難的問題,只要根據國家養老保險政策進行繳費,按實際支付數計入養老金成本,大大簡化了會計計量。我國在2007年實施的新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9H江薪酬》中規定“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應當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根據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算,”這一規定也正預示著企業養老金的計量與向社保經辦機構繳費趨同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郭光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對策[A].科學發展觀與勞動保障問題研究[C].2005
[2]陽義南.我國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的深度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9(3)
[3]林義.社會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