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全面推行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的改革,并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增值稅轉型改革,既是完善稅制的需要,也是應對金融危機,實行擴張性稅收政策,鼓勵投資和擴大內需的宏觀調控手段。本文對此做了概述,并對未來研究趨勢提出了方向。
【關鍵詞】增值稅;轉型;研究現狀;綜述展望
一、國外研究歷史及現狀
增值稅是20世紀人類在財稅領域的一個偉大的改革和成就。美國學者T.Adams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具有現代增值稅雛形的想法。德國C.F.V.Siemens于1921年正式提出了增值稅這個概念。國外有關增值稅的研究內容主要如下:Mclure.C.E(1987)討論了美國是否開征增值稅,開征可能給美國帶來的影響,以及增值稅的意義及其不足。Thomas C.Jensen和Stephen Wanhill(2002)分析了歐盟主要成員國因采用不同的增值稅稅率而導致了很多企業進行稅收套利的行為。Rao.M.Govinda(2005)研究了印度舍去營業稅、采用增值稅的原因及結果。Sujjapongse和Somchai(2005)對泰國商業稅轉變為增值稅進行了分析。
二、國內研究歷史及現狀
1994年我國正式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現增值稅占各年稅收總收入的30%~40%,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稅種。增值稅轉型一直是很多稅務專家密切關心的話題,國內在增值稅轉型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四方面:一是研究了增值稅轉型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程瑤,陸新葵(2006)從產業結構、行業結構、區域結構、投資與消費結構等不同角度對增值稅轉型可能會對我國經濟結構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增值稅轉型可能會使本已失調的經濟結構進一步惡化,覺得選擇增值稅轉型推進方案時應該慎重考慮。陸煒、楊震(2000)從財政、稅收、會計、計量經濟學等綜合角度,構建計稅依據的實證模型,闡明了不同類型增值稅對政府稅收收入、國民經濟投資活動的影響,認為消費型增值稅具有良好的政府稅收收入自動穩定器作用及對投資的反經濟周期直接鼓勵作用,最后,還研究了增值稅轉型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一部分學者還研究了增值稅轉型對地方經濟的影響。楊撫生、蔡軍(2006)著重分析了增值稅轉型對地方財政收入、投資和就業等方面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作者認為消費型增值稅會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減少、引發投資過熱、增加勞動就業壓力。二是研究增值稅轉型對企業財務行為的影響。孔慶景(2011)選取深滬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2008~2009年上半年的數據,分析了增值稅轉型對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積極影響。李長春(2006)通過分析上市公司轉型前后凈資產收益率和利潤的變化,研究增值稅轉型對企業籌資活動的影響;分析企業投資活動的變化,研究增值稅轉型對企業投資活動的影響。三是研究試點地區增值稅轉型的經驗。我國增值稅改革首先在東北三省地區試點,后來又在中部地區、內蒙古東部和地震災區進行了消費型增值稅的試點。范瀟(2010)研究了增值稅轉型對中部試點地區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的影響。黑龍江省國家稅務局課題組(2006)闡述了東北地區試點的效果,分析了增值稅改革的運行效果:從受益行業的效果看,體現了稅收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從投資變化的態勢看,有效地驗證了增值稅的“中性”特征;從試點操作層面看,反映出稅制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王宏偉,劉煥龍(2006)深入分析了試點地區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局部問題。朱義順,蕭明同,石永新(2005)通過試點地區出現的問題,從新增增值稅稅額的退稅口徑、征管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四是研究增值稅轉型對各行業的影響。陳龍(2010)通過搜集2007~2008年兩年部分試點地區的8個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等相關信息,分析比較研究了增值稅轉型對企業稅負的影響。王素榮、蔣高樂(2010)通過對農林牧副漁業、采掘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信息業、制造業等五大行業在增值稅轉型前后可抵扣進項稅額的變化,研究了增值稅轉型后各行業的受益程度以及增值稅轉型對上市公司財務的影響程度。
三、未來研究趨勢展望
增值稅轉型的短期效果已經顯現,通過減輕企業稅負,刺激企業加大固定資產投入,提升產品技術含量,企業的財務績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從長期來看,整個政策的執行能否符合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是政策推行后長期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其次,我國增值稅轉型僅僅是增值稅稅制改革的第一步,今后增值稅稅制改革將進一步完善消費型增值稅的相關政策,使抵扣政策實現徹底地行業公平和企業公平;最后,一般文獻只研究了上市公司,對于更多沒有上市的公司,以及小規模納稅人企業,增值稅轉型對財務績效的影響也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 考 文 獻
[1]聶輝華,方明月,李濤.增值稅轉型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以東北地區為例.管理世界.2009,5:17~35
[2]王素榮,蔣高樂.增值稅轉型與上市公司財務影響程度研究.會計研究.2010,2: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