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媒介作用被弱化,金融脫媒態勢日益顯現。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加快改革創新步伐,重塑經營管理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必須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商業銀行經營;金融脫媒;業務轉變
一、我國金融脫媒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形式
金融脫媒是市場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近年來,我國政府監管部門所推出的一系列舉措,其最終目標是推動金融脫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以分散目前大大集中于銀行的金融風險。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推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脫媒的深化。一方面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銀行現有的以批發性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零售業務收入與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將逐步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現有的存款定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存款成本意識和存款效益觀念的顯著增強,有效約束了銀行存款的增長幅度。我國金融脫媒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由于證券市場的發展,一些業績優良的大公司通過股票或債券市場融資,對銀行的依賴性逐步降低;二是隨著大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迅速崛起,企業資金調配能力加強,且開始替代銀行提供財務顧問、融資安排等服務;三是短期融資券的發行造成了大企業客戶的流失和優質貸款被替換,直接導致了貸款利息收入的下降;四是信托融資的迅猛增長。
二、金融脫媒的現狀及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
(1)居民儲蓄存款份額下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面臨挑戰。近年來,隨著多樣化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居民可供選擇的理財產品和渠道增多,儲蓄存款出現大量分流。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放緩導致經營成本增加、盈利水平降低,使得商業銀行減少了傳統、穩定、安全、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這是對商業銀行以存貸款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傳統經營模式最直接的挑戰。雖然目前存款仍是我國居民主要的金融資產形式,但是儲蓄比重的降低將導致商業銀行在資金來源方面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必然對其資產配置產生影響。(2)借款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對商業銀行信貸依賴性降低。目前我國企業的融資結構中,作為間接融資的銀行貸款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比重明顯上升。2001年我國企業依靠直接融資的總額僅為398億元,到2010年,總額已增至27564億元,依靠直接融資的比重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而間接融資卻呈緩慢下降的態勢。由此可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崛起,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規模與比重不斷上升,這將挑戰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的地位。(3)商業銀行貸款結構失衡壓力突出。我國的金融脫媒呈現期限失衡的特點。我國金融機構的短期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從2000年的66.16%下降為2010年的34.69%,中長期貸款則從2000年的28.11%上升到2010年的60.29%,無論從增幅還是增速來看,中長期貸款都遠遠高于短期貸款,說明了當前商業銀行長期貸款資金脫媒程度要遠低于短期資金。這表明我國尚未建立起銀行體系以外的長期資金籌集渠道,短期資金更多通過非銀行渠道交易,這樣,脫媒風險和期限錯配風險融合在一起,使商業銀行貸款結構失衡的壓力更為突出。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金融脫媒現實選擇
(1)轉變經營理念。一是調整業務營銷策略,改變傳統的經營觀念,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核心是為特定的客戶群體量身定做金融產品。二是加快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創新,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投資和中間業務,增強綜合服務能力。三是壓縮信貸資產的占比,提高國債等資產的占比。四是要爭取更多的金融市場經營許可權,加快發展非商業銀行業務,搶占市場先機。(2)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更新負債業務模式。在金融脫媒趨勢下,儲蓄存款的分流使得商業銀行部分資金流失。因此,商業銀行必須進行金融創新,以客戶為導向,把握客戶需求變化的趨勢,以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為核心,不斷創造出符合客戶需要的高質量、高效率的理財新產品,主動吸引顧客的資金。同時,商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與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聯系,將傳統的吸收存款為主的業務模式轉變為既吸收存款也通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吸收資金的模式。(3)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一是要積極參與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金融脫媒會擴大銀行資產與負債期限錯配的風險,而資產證券化可以較好地化解這一矛盾。二是要積極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要大力開展中小企業貸款,實現利息收益最大化;另外,要提高對企業信用風險的識別能力,有選擇地投資短期融資券,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參 考 文 獻
[1]楊雪.金融脫媒與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變[J].經濟研究.2008(5)
[2]朗同華.金融脫媒條件下商業銀行的經營思路[J].北方經貿.2009(3)
[3]胡紅業我國金融脫媒現狀與動因分析[J].西南金融.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