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不僅要求經濟領域中“數量”的變化,更強調和追求經濟運行中“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財政作為國家調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基本工具,在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中負有十分重要的職責,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結合河北張家口市發展現狀和產業發展重點,就如何依靠財政手段調整和優化地方經濟結構談一些粗淺看法。
【關鍵詞】張家口;財政;經濟結構
一、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必須厘清區域產業體系存在的問題
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這樣經濟欠發達的地級市而言,由于歷史、區域、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在產業體系結構上不盡合理,也積累了一些制約經濟快速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使欠發達地區在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中增加了緊迫感,要求更加積極而為;另一方面也使欠發達地區在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中面臨著巨大壓力,要求注重科學漸進。從財政角度分析張家口市財政經濟結構,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從產業結構看,工業是張家口市財政收入的主要命脈,對全市財政經濟的貢獻巨大。張家口市作為北方重要工業城市之一,工業基礎相對較好,早在改革開放前就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全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二是從所有制結構看,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民營經濟的比重不斷提高。民營企業的總戶數為國有企業的近4倍,而其實現的利稅僅為國有企業的四分之一,說明國有經濟在全市經濟格局中占主導地位,而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缺乏大型企業和產業。三是從分企業納稅情況看,骨干企業在財政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依然十分突出。
結合財政經濟結構特點,客觀分析,張家口市產業體系主要存在四個方面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使得張家口市在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時協調能力弱、能源資源消耗過高和環境壓力較大。張家口市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01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6%,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4.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9.5%,三次產業的比重不夠優化,特別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工業,仍以資源型、傳統型工業為主。二是經濟增長效益和質量不高,產業鏈呈“松”、“下”、“微”、“軟”的弊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不牢固。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時期內,張家口市走的是一條追求GDP快速增長,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投入、高增長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道路,落后產能占比高、產品結構不合理,整體產業鏈存在產業空間布局分散、產業鏈聯系不緊密,企業規模小、產業利潤少,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競爭力不強的弊端。三是缺乏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的現代生產要素,導致張家口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力不足。傳統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要素,而現代工業是在發達金融、技術創新、高端人才、知名品牌支撐下的發展。張家口市大部分企業缺乏對科研的投入,資金來源于金融機構貸款和風險投資的比重低,企業缺乏領軍人才,知名品牌不多。四是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弱,制約了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多元化的所有制推動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在張家口市國民經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經濟發展中具有活力的一支力量。從外省市民營企業發展趨勢看,民營企業已經發展到了需要通過創新提升自身競爭力的發展階段,但張家口市民營企業還處于一個較低水平發展階段。以上問題既是張家口市在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進程中面臨的挑戰,也是需要財政著力支持的短板,需要進一步認真研究,科學推進,下大力氣予以解決。
二、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必須落實財政支持地方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舉措
在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進程中,財政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科學運用體制、政策、資金等手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1.要體現財政分配的本質要求,優化財政資金的投入結構。要按照經濟建設和公共財政的改革方向,依據“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對財政資金支持的重點和方式進行合理布局。就張家口市而言,財政部門要圍繞重點產業戰略部署,落實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充分運用風險補償、擔保貼息、獎勵補助等手段,著力支持“4+3”產業發展,全面實施“工業提升計劃”和縣域經濟“騰飛計劃”,推動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做大做強,促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扶持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產業加快發展。大力支持“四大戰略工程”,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作用,促進旅游服務、新型能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推進“優勢產業提升工程”;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鼓勵行業產業鏈投資,推進“現代服務業培育工程”;統籌使用各類產業發展資金,運用政策、貼息、擔保等方式,支持“三次產業融合工程”;充分發揮體制激勵作用,切實保障產業聚集區充分享受財政體制優惠政策,支持“產業集聚區帶動工程”。落實好科技專項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培養引進人才和科研創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重點項目發展。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整合農村建設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大力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發展。
2.要發揮財政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落實好各項財政政策。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歸根到底要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要逐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引導和支持企業培育自主創新。充分發揮財稅政策杠桿作用,對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技術創新活動給予政策性導向的信貸支持和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對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支持,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節能降耗,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產業結構調整“瓶頸”類項目的建設,重點支持一批市場急需、帶動性強的裝備工業的技術進步項目。完善財力分配和財政收入體制激勵政策,著力支持產業集聚區、物流園區和專業性園區建設,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促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加速形成。
3.要強化財政調控的根本職能,引導和擴大有效投資。要綜合運用好財政宏觀調控手段,把握力度、節奏和重點,提高調控效果。要更加注重財政收支平衡、引導擴大有效投資、優化結構調整和發展實體經濟,實現經濟與財政同步平穩較快增長。要重視研究建立財政資金和金融信貸資金的聯動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引導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重點支持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戰略性主導產業發展,支持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要加大專項資金整合力度,整合支持產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選擇公共性明顯的環節,有重點地統籌用于支持現代產業發展;整合支持農業、林業、水利、畜牧、水產方面各項資金,統籌用于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整合財政扶貧、小城鎮建設、義務教育、文化建設、農村公路建設、一事一議補助等資金,統籌用于支持新農村建設;整合各項治理污染資金、環境保護與建設資金、節能減排資金,統籌用于支持重大節能環保工程。
參 考 文 獻
[1]王璽.中國經濟結構變革與資本存量的動態估計——基于財政學視角的一個初步考察[J].財貿經濟.2012(3)
[2]周叔蓮,呂鐵.經濟結構調整重在創造有利環境和條件[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