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理論界對會計目標的確立主要存在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這兩個有代表性的流派,對決策有用觀與受托有用觀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兩者局限性,并提出對我國會計目標的啟示。
【關鍵詞】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會計目標
一、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學說的發展
1.受托責任觀學說的發展。受托責任學派的思想早在會計產生之初就已經存在,但作為一種學派則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時,它的發展與公司制和現代產權理論的發展休戚相關。按照產權理論,資源所有者將其資源委托給受托者,同時賦予受托者以資源的保管權和運用權。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權對資源獨立自主地進行經營,通過有關組織規則和法律制度等約束機制,明確規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權力、責任和利益。這樣,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委托、受托責任關系。而在公司制下,資源的委托,受托責任關系十分明顯,客觀上要求會計系統反映受托經管責任,從而形成了以受托經管責任為目標取向的經管責任學派。受托責任學派的主要觀點以恰當的方式有效反映資產受托者的受托經管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會計人員與資產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間的雙重關系,將會計人員看成是處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間的中介角色。該觀點強調編制會計報表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的有效性,而不是報表的內容是否有助于決策。同時受托責任學派對受托責任進行了擴展,將對資產的受托責任擴展到整個社會,即受托者不但對資產的所有者要履行受托責任,還要履行對整個社會的受托責任,如就業、環保、公益等方面的責任。
2.決策有用觀學說的發展。決策有用學派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范化的歷史經濟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場條件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大量可靠且相關的財務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須借助于會計系統。因此,會計系統必須以為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為目標取向。在決策有用學派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資本市場化的加速發展、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能動反映以及信息理論和決策理論的出現,極大地強化了決策有用學派的現實基礎和理論基礎。決策有用學派的主要觀點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數量化的信息,會計信息是經營決策的基礎,強調會計人員與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從信息使用者的立場出發,強調財務報表本身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會計準則只是為了對會計行為加以約束和限制,使其提供的信息便于決策使用。
二、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比較
1.會計的著眼點。受托責任學派則認為,由于會計準則反映了委托者的愿望和要求,且受托經管責任全面揭示了依賴于會計系統整體的有效性。因此,只要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有用,即使不閱讀報表,受托經管責任的反映也自然是清楚和可靠的。決策有用學派則認為,會計報表是會計信息的物質載體。因此,會計的著眼點在于會計報表本身的有用性。
2.信息的用途。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應向現有資產的提供者報告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借以認定和解除受托經濟責任;不考慮委托者如何理解、利用這些信息去制定什么決策。而決策有用學派則認為,應為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在選擇所提供的信息時,必須考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信息的質量特征。受托責任學派認為,受托經管責任實際上是一種產權責任,作為產權責任必須如實地加以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驗證,以維護產權主體的權益。決策有用學派認為,相關性是與決策相關的特性,它與決策有用更為密切,提高相關性意味著增強了決策的把握性。因此,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中,更加強調相關性。
4.計量屬性和計量模式的選擇。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歷史成本是以資產取得時的交易價格并經雙方認可為基礎,能夠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主張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決策有用學派認為,經濟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在時間的分布上既表現為過去的信息,又表現為現在的信息,還表現為未來的信息。因此,主張多種計量屬性并存擇優。
三、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局限性
1.受托責任觀的局限性。受托責任學派強調真實地反映過去,主要關注企業的歷史信息,而對于未來事項很難得以反映。在會計處理上,用現時收入與歷史成本計量的費用進行配比,難以體現真實性的原則。在會計信息方面,受托責任學派很少會顧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難以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受托責任觀產生的經濟背景是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并且投資人與經營者之間有明確的委托與受托關系。而在現代社會中,兩權不分離的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普遍存在。而且,在現代社會中,委托方并不總是明確的,這時受托責任觀就受到了人們的質疑。
2.決策有用觀的局限性。決策有用觀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較受托責任觀在現代經濟環境下有一定的優勢所在,但其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對有用的評價太主觀,可操作性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對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時期對會計信息也有不同要求。此外,從決策有用觀的主要內容上來看,是各種觀點的糅合,比較含糊而不明確,因此可操作性低。決策有用與審計目標的不協調。從審計產生的背景看,審計的產生在于受托責任,而不是決策有用,如果會計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審計就可能達不到目的。
四、受托經管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相容性
在眾多觀點和看法中,我國會計研究者往往重視兩個流派的對立性,而忽略了它們的相容性。事物之間是彼此聯系和發展的,既有不一致的地方,又有相似的地方。要更好地認識事物并用以解決實踐問題,就必須全面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
1.二者相容性在我國會計規范體系中的體現。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要求。企業應當保證所提供的中期財務報告包括了與理解企業中期期末財務狀況和中期經營成果及其現金流量相關的信息。它們實際上都模糊地反映了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
2.二者相容性在實際決策中的體現。決策有用觀蘊涵著投資者在實際決策中要密切注意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變化,并以此作為投資指標。但是事實上,投資者不僅重視未來現金流量,而且也重視企業的當期效績。投資者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客觀性,促使其要將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相結合。
3.二者相容性在股票價格上的體現。決策有用觀認為,未來現金流量決定股票市場上的股價。而事實上,股價卻是反饋性與預測性的統一。所謂反饋性是指股價能夠反映企業過去經營的情況,預測性是指股價能夠反映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在這個統一體中,企業當期的經營情況與未來的現金流量共同決定了股價,當企業當期經營情況比以往要差時,股價下降;當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有很大可能上升時,股價就會部分抵消下降趨勢。
參 考 文 獻
[1]王守江.對決策有用觀會計目標的思考[J].財會月刊.2005(9)
[2]史建平.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8)
[4]鄧青超,李俊琪.兼評受托責任學派與決策有用學派的局限性[J].財務與會計
[5]胡玉明.事項會計: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統展方向[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