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遠景圖》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于1979年寫就的。作者從基礎、橋墩和橋梁三個部分,對未來橋梁的建造做出了大膽想象,因而是一篇科幻說明文。
茅以升一生致力于橋梁的設計、研究和教學工作,以務實的、敢為人先的科技創新精神,在《橋梁遠景圖》中描繪了未來橋梁建造事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茅以升的設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基于現實的、從橋梁本身的不足進行的設想;二、在突破現有橋梁建造水平前提下,從橋的角度進行的更大膽設想;三、從過河交通工具角度進行的設想。
這些設想有的目前已經變成現實:
1.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用了近十年,而將來“所有建橋的材料,都可在工廠里通過自動化,預先制成標準構件”“像南京長江大橋那樣大的橋,幾個月就可以完成了”。這已經不是神話,因為自動化科學技術已經大大發展。
2.“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當時的橋梁多為高強度混凝土結構,笨重且造價高昂,在某些特殊區域施工難度很大;目前,真正代替合金鋼及高強度混凝土的高分子新材料雖然并沒有本質的提高,但是,現在有鋼結構橋,即整個橋沒有鋼筋和混凝土,全部由鋼結構建造而成,使橋梁的重量變輕,造價也有所降低。
就施工操作來講,現在的施工機具確實比當時先進了很多,很多東西已經不用人工操作了,例如裝載機、吊車及鉆機等的使用,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施工更安全、更精準。
3.“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很美”“將來一定會有沒有水中橋墩的大橋”。21世紀的今天,橋梁建造技術已大大發展,出現了很多新技術、新造型。例如上海的徐浦大橋、盧浦大橋、杭州灣大橋等。
當然,茅先生的設想還有未實現的部分:
1.“橋墩基礎,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軟的土質中,可以加進凝固劑,把軟土變成硬土?!本蜆蚨栈A來講,有軟土的地基很復雜,將軟土變硬土的凝固劑,還有待研發。
2.“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很低?!弊髡呖吹搅恕伴_啟橋”的方便,更看到了開啟橋的弊端,希望將來能從材料上有所突破,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橋應用的還是不太多,因為材料上還不理想,而且方便背后需要很多的技術及人力支持。
3.可攜式“袖珍橋”,據業內人士推斷,最起碼在最近100年都不可能實現。但是大膽奇特的想象,可以啟發人們的思維,激發后人探索的興趣。
4.無梁飛渡的幻想,顯示了作者思維的靈活、多角度和深刻;而思維的深刻、靈活和多角度是創新必不可少的品質。
《橋梁遠景圖》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不僅是我國橋梁建設事業發展的藍圖,而且是老一輩專家和建設者嚴謹、務實和敢為人先的遠見卓識。
【馬春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