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閱讀
永遠的安妮
□徐 魯
美麗的荷蘭不僅有巨大的風車、漂亮的木鞋、綠色的牧場、成群的奶牛,還有苦命的文森特·梵·高和同樣苦命的倫勃朗。而少女安妮·弗蘭克,更是一個令許多人都熟悉和敬仰的、代表著勇敢堅強和熱愛生命的名字。
1929年6月12日,安妮·弗蘭克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個猶太家庭。當她還只有4歲的時候,因為希特勒頒布了種族法案,安妮一家被迫遷居到了荷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荷蘭被法西斯德國占領。安妮和她的爸爸媽媽、姊妹以及其他人一共八個,在荷蘭首府阿姆斯特丹一座樓上的“密室”里,過了兩年多與世隔絕的隱匿生活。
這兩年正值安妮13歲到15歲的年齡,是她作為一個女孩子的身心變化時期。在那門窗緊閉、足不出室、時時有被搜捕危險的日子里,安妮這個勇敢的孩子,以頑強的意志,就像看不見陽光的巖石縫里的小草一樣,頑強地生長著。
她把自己每天的日記,當成了在“密室”里互相交談的一位貼心的朋友。她在日記里記下了自己所度過的每一天的過程,特別寫下了那些特殊和艱難的掙扎。在震得樓房也顫抖的炮火中,她始終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充滿著對生活的信心。她真摯地希望自己在戰爭結束后,能成為一個作家或新聞記者……
為了使自己的日記更像一本書,安妮還為這本紅格子花布封面的日記本畫上了封面,標明了頁碼和目錄。
在那幾乎不能動彈的密室里,他們一家白天里必須靜悄悄地不弄出一點聲響,只有在晚上,樓房里沒有人的時候,才能輕輕走動一下。小安妮在這樣的環境里,堅毅地寫道:“我才14歲,經驗很少,還不能寫出有哲理性的作品。但是,不,我必須寫下去。鼓起勇氣吧,我會成功的,因為我已經決定寫作!”
她的日記從1942年6月寫到了1944年8月。可是,災難終于降臨了。德國鬼子根據奸細告密,襲擊了“密室”,安妮一家被抓進了集中營。她的日記,也被當成了無用的廢紙拋在了地上。不過,幸好當時有幾個荷蘭人從亂紙堆里發現了它,收藏了起來。
1945年1月至3月間,安妮的媽媽和姐姐在集中營先后去世了。在地獄般的集中營里,小小的安妮常常獨自站在門口,望著集中營里的一條小路。那兒有一群赤身裸體的吉卜賽少女,被趕往火葬場。安妮看見她們走過,難受極了。她的身體也變得十分瘦弱,一雙眼睛總是望著鐵絲網外面的藍色的天空。
不久,僅僅15歲的安妮病逝了。在她死后又過了三個星期,法西斯德國完蛋了,戰爭結束了。
安妮死后,她幸免于難的爸爸從荷蘭人手中得到了安妮留下的那本日記。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他把女兒的日記抄錄了出來,給朋友們傳看。后來又在一位教授的幫助下,把安妮的日記以《密室》為書名,公開出版了。
50多年過去了,安妮的日記已經被譯成了50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過。有兩位戲劇家還根據安妮的日記改編了一個劇本,每次上演時,都感動著千千萬萬觀眾的心。有人這么報道過:“當演出達到高潮和結束時。德國鬼子狂敲密室的門聲響起時,劇場中發出一陣壓抑的啜泣聲。大幕落下了好幾分鐘,觀眾仍然寂靜無聲,沒有鼓掌……”
安妮在日記里寫過:“我要活下去,就是死了也要活下去!”她熱愛生命、對未來總是充滿信念的精神,贏得了全世界讀者的懷念與敬仰!
1958年,德國作家歐恩斯特·斯納倍爾先生放下自己手中的創作計劃,含著極大的悲痛先后采訪了40多位當事者,寫出了一本書《安妮·弗蘭克:勇敢的形象》。書中寫道:“她的聲音保存下來了!幾百萬人的聲音都被壓制下去了,而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選自《晚報文萃》2010年第14期)
閱讀思考
1.文章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安妮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請你為安妮擬寫一段頒獎辭。
櫻花樹下思和平
□忻 星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3周年祭日。雖然未曾經歷過,但我一直覺得我對那場可怕的戰爭是非常了解的。歷史教科書上,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30萬生命啊!在糖水中泡大的我連想一下都會不寒而栗。在出國之前,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對那場戰爭的認識,而且認為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全世界的人都是那樣認為的。
在日本生活14年中,我當然沒有碰到過影片中那樣兇惡殘忍的日本鬼子。在日本的最初幾年,我的日文還無法與人辯論,我一個留學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咬牙切齒地對碰到的每個日本人都去聲討一番,而且,我打工時碰到的日本人大多淳樸而又善良。我在池袋東口打工時,一起干清掃的是一位姓東的五十開外的日本人。他每天早晨見到我后,總要對我鞠一個近乎九十度的躬,然后滿臉真誠地說那場戰爭真對不起。我為此還曾在電話里告訴母親,日本人的認罪態度不錯。
我第一次與日本人就戰爭問題發生沖突是在我開辦中文學校的時候。當時,一位日本朋友熱心地教我制作網頁招收學生。當我成功地從網上招收到第一名學生的時候,我們一起吃飯慶賀。談著談著,就談到了戰爭,我說到南京大屠殺的殘忍,卻被對方冷冷地反擊:“你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證據?當時南京城的人口還不到30萬呢!”我所受的關于抗日戰爭的教育第一次受到了挑戰,我無法接受他的反擊,只有憤然離去。現在想來,那是我們的教育和他們的教育的第一次沖撞,我撞得頭破血流,對方可能也受傷不輕,教育的力量是多么強大啊!靖國神社便是集中體現這種教育、觀念的差異與沖突的地方。
在日本,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靖國神社,是在櫻花盛開的時節。說實話,櫻花很美,就像那些如慈母般關懷和愛護我的日本中老年女性一樣,讓我至今仍無法忘懷。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櫻花盛開時的情景。那些櫻花,溫柔、美麗、不顧一切地綻放著。站在櫻花樹下,會有一種因陶醉而眩暈的感覺,讓人禁不住會落下淚來,日本人把這種感覺叫“醉花”。一次,我和一位日本友人路過一處櫻花盛開的地方,我興致勃勃地建議不妨也去逛逛,他卻陰沉著臉說,還是別去了吧,知道那是哪兒嗎?靖國神社!
朋友告訴我,靖國神社原來只是祭奠為國殉職的日本人的神社,軍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后來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軍人的靈魂,特別是把甲級戰犯的靈魂也移入其中后,事情就變得復雜化了:在受侵略的亞洲國家的人民看來,靖國神社就變成了“祭奠”那場侵略戰爭的地方。但日本國內某些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視角。在日本,人死后,墳墓被安置在菩提寺里,名字會在黑夜里被寫在靈璽簿(舊稱祭神簿)上,然后在神社里從“人靈”超度為“神靈”。對日本人來說,肉體是有罪的,但靈魂是無罪的,按照這種理論,即使靖國神社有甲級戰犯的靈魂,參拜也未嘗不妥。
日本神社文化的特殊性及其與亞洲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民族視角,是造成靖國神社問題復雜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日本的戰爭象征物是廣島體育館、長崎自由之塔,對大多數日本國民來說,靖國神社并不是紀念戰爭的地方,而只是一個看櫻花的好去處。靖國神社周圍種滿了櫻花樹,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時都會盛開。
教科書可以改寫,歷史卻不能重來,時至今日,我們牢記歷史的同時,更應該面向未來,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不懈努力。《戰爭的花甲之年》的作者森本正昭教授曾說:“戰爭是殘酷和可怕的,我不支持以任何理由發動戰爭。與其進行充滿激情的愛國主義教育,倒不如提倡每個去外國工作、留學、旅游的國民都在當地交一個好朋友,這有助于世界和平。”是啊,同為地球的公民,我們能夠在這個地球上作為最高級的生物生存、相遇,是無數粒子碰撞的偶然,是奇跡中的奇跡,但愿我們都懂得珍惜這奇跡般的一瞬,飽含一顆愛鄰人、愛他鄉、愛鄰國的大愛之心,祈愿和平永駐世界!
(選自《中華兒女》2011年第1期,有刪改)
閱讀思考
1.請你用原文中的話回答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有著怎樣不同的看法?
2.“我和一位日本友人路過一處櫻花盛開的地方,我興致勃勃地建議不妨也去逛逛,他卻陰沉著臉說,還是別去了吧。”日本友人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
綜合實踐
■
一、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停息了半個多世紀了,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形象,卻時常浮現在我們眼前。他們為了祖國的勝利,不惜一切地奉獻著自己的鮮血,甚至是生命。戰爭是殘酷的,人性卻是永恒的。某活動小組開展以“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為主題的活動,請你也參與其中吧!
1.為營造氛圍,請你擬一條簡潔優美、富有感染力的標語。
2.假如你是此活動的主持人,請設計一個開場白,宣布活動開始。
3.2011年8月15日是日本侵華戰爭結束紀念日,在此的前一天南京舉行了和平集會,以此來悼念南京大屠殺的30多萬遇難者。請你寫出集會的感想。(不超過50字)
4.讀下面的新聞,請你擬寫新聞標題。
(南京綜合訊)8月15日是日本侵華戰爭結束紀念日,南京昨天舉行和平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30多萬遇難者。
據新華社報道,集會在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廣場舉行,南京市民代表、南京國際和平研究所專家和日本友好人士等100多人出席,向遇難者敬獻鮮花并默哀。
據報道,和平集會的最后,中日雙方與會人員共同發出和平誓言:吸取歷史教訓,反對戰爭與暴力,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為維護中日友好與世界和平而努力奮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日本侵華戰爭結束。中國把8月15日這一天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二、默寫下面有關戰爭的詩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 翰《涼州詞》)
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陸 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 甫《春望》)
4.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報群黃金臺上意,但攜玉龍為君死。(李 賀《雁門太守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