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大陸有三位作家在座。楊旭站起來說話了:“我從南京來。1937年,日本軍隊攻進南京時,有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那一場屠殺受害者有30萬人!我們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37年,我五歲,我是那一場大屠殺的幸存者。今天我對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現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儀式上有許多青年和少年。我們這些大人應該對孩子們負責:永遠不要有戰爭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緩緩地站起來,他沉重地說:“……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殺害了那些孩子。我們簡直就是禽獸!所有集中營都必須粉碎!你們允許我和你們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選自聶華苓《親愛的爸爸媽媽》)
點讀
伴隨著“親愛的爸爸媽媽”這聲稚嫩的呼喚而來的,常常是充滿愛意的笑臉和親切的呵護。但在文章中,伴隨著這聲呼喚而來的卻是滅絕人性的槍聲。面對曾經發生過的慘劇,你對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對和平與幸福,也許會有更多的認識和更深的思考。
二
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枝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被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站在墳旁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選自西蒙諾夫《蠟燭》)
點讀
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埋葬一位紅軍戰士,并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結婚喜燭點在戰士的墳頭,歌頌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文章結尾最后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
三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馳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半個多世紀之后當我們重讀魏巍的經典作品,依舊感覺到它是那么感人肺腑。當年的戰地記者在經歷了炮火的洗禮之后歸來,就寫了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后,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最可愛的人變成了志愿軍的代名詞。
60年后朝鮮戰爭紀念日這天,許多志愿軍老戰士、家屬和普通市民、學生都來到陵園獻花祭奠。83歲的老兵陳捷身穿老式軍服,佩戴著抗美援朝紀念章,來到沈陽烈士陵園。雖已是耄耋之年,但說起犧牲的戰友,仍然是老淚縱橫。面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陳捷老人一字一頓地說:“現在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戰友們,你們安息吧!”
點讀
歷史的硝煙散盡之后,當年的文字依然栩栩如生。60年后,當我們回眸“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時候,依然不能忘記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和痛苦,所以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沒有理由不珍視那些通過血腥戰爭才得來的國泰民安的大環境。所以,加倍珍惜我們今天和平安寧的幸福生活,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學習工作吧,不要讓數十萬烈士的犧牲換來的成果付之東流,才是我們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
“最中國”漢字評選:“和”字折桂
美國《華爾街時報》2010年10月15日刊發了一篇題為《“最中國”的中國字?》的文章,稱《中國遺產》組織了一次活動,確定了“承載了最多中國文化之意蘊”的100個漢字。其中,“最中國”的中國字被認為是“和”——一個意義比較抽象,通常被翻譯為“和平”或“團結”的字。文中還說,比起當代的標語口號,“和”字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擁有更深刻的根源。它是中國哲學家,包括中國人的偶像孔子,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最推崇的理念。它還意味著“公平”“平衡”“溫暖”等多個中國人長久以來所懷的理想。
解析
“和”字的入選,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是那么渴望世界和平、生活和美、鄰里和睦、人與自然和諧。
適用話題
和 和諧 和平 和樂
朝鮮人眼中的志愿軍
60年前的朝鮮,老百姓的家里只剩下婦孺和老人,他們經常冒著危險,給志愿軍送糧食和彈藥。還經常組織慰問團,為志愿軍帶來豐富的文藝節目,許多表演的演員都是朝鮮非常有名的藝術家。當我們的軍隊要離開時,整個村子的人都送了一程又一程,朝鮮老鄉們邊送邊哭。那些拄著拐杖的阿媽妮流著眼淚繼續前行,就連不會說話的小孩子都抱著我們的戰士,不讓他們離開……
60年后,朝鮮檜倉郡烈士陵園里,草木叢生,凄寒幽靜,無數英雄的亡靈安息于此;赫然傲立的朝中友誼塔前,一位老人和孩子手持鮮花,凝神仰望;舞臺上,“梁山伯”深情地望著遠方,感動正浸潤著每一位觀眾。與其他出境游目的地不同,“朝鮮游”的最大特色就是那些帶有革命標志性的景觀,位于平壤市中心的中朝友誼塔上,每天也擺滿了朝鮮人民敬上的鮮花。
“在朝鮮,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幸福的。因為朝鮮人民從來就是把我們當親兄弟的。”一位記者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可以從每一位朝鮮人民的笑容中看到。
解析
魏巍曾經寫過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寫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志愿軍戰士英勇反擊美國侵略軍的英雄事跡。而本語段以獨特的視角表現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敬愛之情。兩國相鄰,一衣帶水,中朝人民不忘戰爭情,讓和平之花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適用話題
和平 友誼 感動 延續
挪威人看重的“和平符號”
說到挪威,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諾貝爾和平獎。與其他諾貝爾獎項的頒發地點在諾貝爾的祖國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不同,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地點是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市政廳。每年的12月10日,這里都會成為世界“和平”的宣講臺,成為世界的聚焦點,因為這一天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儀式會在這里隆重舉行。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的5名成員也與瑞典“無關”,而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毫無疑問,諾貝爾和平獎以其巨大的世界聲譽,為挪威帶來了非同一般的影響。正如諾貝爾和平獎獎牌背面所刻銘文中寓意的:“為了人類的和平與情誼”,挪威也一直以世界“和平大使”自居。很多挪威人認為,他們負有向世界宣誓和平、引領世界和平方向的責任和義務,而諾貝爾和平獎正是他們的和平符號。自1901年設立以來,諾貝爾和平獎彰顯了那些為了世界和平而做出特殊貢獻的人、機構和組織,例如1994年同時獲獎的阿拉法特、佩雷斯和拉賓,2001年獲獎的聯合國及其秘書長科菲·安南,2005年獲獎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總干事巴拉迪等。
解析
諾貝爾和平獎向世界宣揚了獲獎者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重要功績,一方面促使獲獎者繼續為世界和平做出積極貢獻,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種“榜樣的力量”,引領更多人為世界和平積極努力。很多挪威人認為,這些榮譽不僅屬于獲獎者,也屬于頒獎國及其人民,因為是挪威把這樣的榮譽頒給了他們。
適用話題
世界和平 和平符號 和平象征
■
讓戰爭遠離我們的生活
□李宏業
戰爭——這是一個沉重得讓人窒息的字眼。戰爭,那彌漫的硝煙、隆隆的槍炮聲,那大規模殺傷武器的使用,讓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讓多少城鎮變成廢墟,多少良田變成墳場,又讓多少孩子的臉上掛滿淚珠,多少母親的眼中充滿凄苦與悲傷。
我們要和平,讓戰爭遠離我們的生活,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地球人共同的祈愿。
然而,縱覽今日之世界,我們仍然能遺憾地看到,戰爭的魔影依然在地球上徘徊。近年來,由西至東,從南到北,雖然未發生過世界性的大戰,但是局部的、地區性的戰爭卻從未停止過,槍炮聲依然鳴響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
翻看人類的歷史,戰爭的陰霾不時地掠過人類文明的上空,據不完全統計,在有記載的5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從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發生過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37年中,包括現在仍在進行著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這些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的災難,使36.4億人喪生。
災難性的戰爭,讓愛好和平的人們義憤填膺。這些戰爭,有的是因尖銳的宗教問題,有的是出于民族矛盾,還有的則是源于對資源的爭奪及一些歷史的遺留問題……不論哪一種原因導致的戰爭,我們從中都不難看到,除了極少數人獲得好處外,廣大的平民百姓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此,我們堅決反對戰爭!特別是對那些思維陷入偏執的決策者們,所以人們更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他們的煽動所迷惑,要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并以實際行動來將非正義的戰爭終止在萌芽狀態。
我們堅信,只要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就一定能讓罪惡的戰爭遠離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家園變成更美好的天堂!
運用分析
本文的成功之處有:一是主題鮮明。開篇作者即表露出自己反對戰爭的態度,為了表明自己觀點,作者在文中引述了大量的事實資料,具體闡述了戰爭對人類的危害。二是層層深入。文中作者先引述資料,又聯系現實,再剖析戰爭起因,把自己對戰爭的認識層層深入地揭示出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