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千古傳頌的名文,明代著名文學家茅坤曾評論說:“文中之畫。昔人讀此文,謂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興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倏然長往矣。此是文章洞天也。”
具體說來,本文景物描寫的動態美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朝暮之景,變幻無常。《醉翁亭記》一文中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出東山,陽光灑滿大地。蓊郁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巖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晚不同,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感,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二是四季之景,各有特色。文中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寫了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是傳神之筆。作者在這里仍然細心地選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溪水低落,山石顯露是冬景。隨四季變換,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出現了四幅畫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同時,四幅畫面又是互相映襯的,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
三是動靜結合,生動傳神。我們知道,散文寫景繪境最忌呆板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調,一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1.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瑯山是靜態,潺潺的流水是動態,山谷秀美,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以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2.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于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3.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并于一畫,各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