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傳統文化常識。天文、歷法、樂律、地理、禮俗、宗法、宮室、飲食、衣飾等都是有關古代社會文化生活的內容,在古文中多有涉及。全面了解這些知識,在理解及翻譯文言文句子時會減小難度,使翻譯出來的內容更準確。
1.古代與官職有關的詞語:①任命,授予官職:拜、陳、授;②提升官職:升、遷;③降職:左遷、謫。
2.古代五谷家畜:麥、稷、黍、菽、麻、稻、豆、葵、豚、彘等。
3.古代刑罰:黥、刖、刺配、笞、杖、謫戍、湯鑊、菹醢、宮刑、大辟等。
4.古代器用:鼎、角、爵、觚、甑、兕觥、尊、方彝、勺、簟、壺、盂、簋、豆、案、俎、箸等。
5.古代謙、敬詞:閣下、足下、鼎力、斧正、如聆梵音、喬遷、垂青、臺鑒、拙荊、芻議、鄙人、補壁、續貂、識荊等。
6.古代年齡段特稱:垂髫、始齔、束發、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耳順、耄耋、期頤等。
7.古代地理名詞:西域、百越、朔漠、山東、關東、江表、江左、淮左、京畿、山水陰陽等。
8.古代時間名詞:雞鳴、平明、隅中、哺時、日昃、人定、夤夜、朔、晦、望、既望等。
二、注意修辭手法。古人行文講究修辭,注重音律,駢句居多,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讀起來能產生樂感。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修辭格,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難免會有偏差。
1.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詞組,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互相呼應,互相闡發、補充,說的是同一件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實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著秦漢時的關塞。”
2.連及,這是古人在行文時為湊個音節而在一詞的前面或后面連上一個與其意義相類或相反的表達習慣。如“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鯀”與“禹”義類相關,“鯀”是“禹”的被連及,起陪從作用,求得音節和諧、詞句整飭。
3.合敘,把兩件相關的事合在一起說,翻譯時為了不發生誤解,應把它們分開敘述。如“兵革非不堅利也”,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堅也”,譯為:武器不是不鋒利,盔甲不是不堅固。
4.委婉,故意不直言其事,而用含蓄、婉轉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它有四種情況:(1)求雅致。為了避免粗俗,用雅致的語言,從而收到文雅而委婉的效果。如《赤壁之戰》:“權起更衣。”“更衣”就是上廁所,把上廁所直接寫在史書中不雅觀,故換成“更衣”。(2)圖吉利。如《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古人忌諱言“死”,因而產生了數十種關于“死”的委婉說法,如“晏駕、駕崩、登遐”等。(3)怕冒犯。如《捕蛇者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人”本是“民”,因怕冒犯唐太宗李世民,而避諱為“人”。(4)為外交。如《赤壁之戰》:“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兩國交往時,敵國下戰書,很講究外交辭令。其特點是:語意含蓄,語氣婉轉,柔中有剛,剛柔并濟。“會獵”實指交戰。
5.對偶。如《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上句中“興隆”易理解,但下句中相應的“傾頹”卻不好理解。分析全句,此為一個前后意義相反的對偶句,“傾頹”與“興隆”為一對反義詞,故可將“傾頹”,翻譯為:“衰敗”“衰亡”。
6.借代。文言文中,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稱代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代的事物。如果按字面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如《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戎馬”是具體的,用來指代抽象的“戰爭”。
7.比喻。如“古來萬事東流水”,譯為:像東流水一樣。
【張正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