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令人百讀不厭。筆者反復吟讀,漸覺第一段雖為直敘,實則妙趣橫生。
一、妙設懸念
文章開篇便陳說“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這樣就為讀者設下一個個的懸念。滕子京為何被謫?被謫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帶著這一串問題,讀者自然會細細品讀完第一段,結果必然會自解其意,自明褒貶。可見作者行文之妙。
二、妙用措辭
開篇寫到滕子京是因“謫”而“守巴陵郡”的,但讀罷該段,誰都會明白這位“謫守者”會是一種什么樣的人。這樣作者措辭“謫守”的用意是抑是揚、欲貶欲褒便顯而易見。可以說,這一雙關性用語,把昏庸無能者的丑態、獻讒者那嫉賢妒能的勾當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再則,“乃重修岳陽樓”的“乃”字用得極好。我們可以把“乃”做兩種理解。
第一,理解為“于是”,表順接關系,因為前文已交代了滕子京被謫僅一年多的時間就使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可見他處理政事的迅速和高效。如果“乃”理解為“于是”,就更能表現出他連續作戰的工作作風、“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品德。
第二,理解為“才”,表轉接意義。因前文已說“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了,也就是說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是在國泰民安、物質文明建設完成之后才進行的。同時,重修岳陽樓也是為人們創設一個精神享受的場所。因此,把“乃”理解為“才”,更能表現滕子京“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德。
另外,“增其舊制”的“增”,既表現了重修岳陽樓工程規模的宏大,也從字里行間體現出滕子京那種不沿襲舊制、不安于現狀的革新精神。
三、妙寓深情
作者把滕子京的處境和政績對比寫來,蘊涵著自己的欣慰與欽佩,同時還寫滕子京“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岳陽樓上,表現了范仲淹對滕子京敬重古賢人精神的贊揚。
總之,這短短的一段話,這精煉的五十一個字,既敘述了客觀的事實,又蘊藏著作者深深的感情。可以說,它為后文的對比描寫、議論和抒情提供了充分的事實依據,實在令人欽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