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是第一個“中國旅游日”,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古語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山有山的性格,它巋然不動、沉郁蒼茫、雄壯奇偉;水有水的性情,它流瀉輕盈、纏綿溫婉、靈秀暢達,正是山的壯美和水的靈動才共同構成了祖國大地的妖嬈風景。自古以來,無數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都滿懷豪情詠嘆祖國的壯麗山河,謝朓詩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徐霞客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也有俗語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雄”等等。縱覽華夏大地,有著一座座連綿巍峨的高山,有著一條條洶涌澎湃的大河,攀越高山,走近大河,每個人眼中的河山都有著各自不同的風景、別樣的風采。
■
甲:我曾經在火車上看過黃河,感覺到天是昏黃的,地是昏黃的,水也是昏黃的,黃河像一條巨龍咆哮著向前奔騰,仿佛每一滴水都在拼了命地奮力前進。那翻滾的巨浪聲震耳欲聾,那氣勢真像疆場上的千軍萬馬在奔騰。
乙:我有一次到過黃河的岸邊,領略了黃河的波瀾壯闊,洶涌澎湃的河水把有節奏的聲音傳得很遠很遠,河水里帶著細細的泥沙,所以河水很渾,很黃,是大地的黃色,有句詩說得好:“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丙:我坐船在長江上行駛過,那是初春時節,江面上籠罩著一層薄霧,使我驚訝的是,長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千軍萬馬般嘶吼著、狂怒著,而是靜靜地流向遠方,水天交接處,“唯見長江天際流”。
丁:我在雨中游過張家界,張家界的山峰與其說是山峰,不如說是石柱,它們或斜插山澗,或直抵云霄。我在纜車上俯視,一根根如刀削般的山峰在天際中聳立,像要刺破蒼天似的。
戊: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島的嶗山,汽車行駛在盤山路上,我看到一邊是陡峭、高聳入云的山峰,一邊是浩瀚無邊、風平浪靜的大海。進了嶗山之后,我看到一塊天然的奇形怪狀的大石頭上寫著三個大字——獅子峰,而這塊石頭也的確很像獅子頭,我不禁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
己:我登過泰山,泰山山體高大,氣勢磅礴,形象雄偉,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攀越“十八盤”之后,登上南天門,極目遠望,真如大詩人杜甫所說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仰望雪幫山
□和中健
以4295米的高度,雪幫山靜靜地聳立于云嶺的清水朗山之巔。雖然沒有梅里雪山、玉龍雪山那樣聲名遠播,卻儼然似一位慈祥的老人端坐于蒼穹,引來多少人仰望。
這個春日的傍晚,我又推開窗戶向東方仰望,再一次看到雪幫山美麗的倩影。夕陽中的雪峰被太陽的余暉抹上一層紅暈,輕紗似的云朵纏繞著峰巒,雪幫山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我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強烈撞擊。
雪幫山有我童年的快樂和夢想。我出生在一個叫做大坪子的地方,那是一座躺在雪幫山柔軟臂彎里的美麗村莊。村子很小,兒時伙伴并不多,可我們還是經常三五成群地嬉戲于村邊的小河畔,或蹦跳在田間地頭采摘花草,一玩就是一整天。當太陽的余暉越過山頂,雪幫山露出黝黑的臉龐時,我們才撒腿跑回家。稍長大一點后,我和伙伴們到山上撿柴、拾菌子,或放牧牛羊,一下雨便躲在大樹底下,直至天黑才回家。那時候,有人邀約進山便高興得蹦蹦跳跳,因為山里有玩不盡的游戲,有看不完的風景。
見到大人們把山里的一棵棵大樹砍成木料,解作木板后建造房屋,把一株株灌木砍成柴放在火塘中熊熊燃燒。聽大人們說,在雪幫山的更高處有美味的野菜,有蟲草、貝母等名貴的藥材,還有紅得耀眼的杜鵑花和成片成片的綠草地,我的心里總是癢癢的,總想有一天能親自登上雪幫山,看看她那令人神往的風采。
直至十五年前的那個夏天,才圓了我登臨雪幫山的夢想。那一天,我們一群師生背上行囊,早早地從蘭坪縣城出發,急迫地向雪幫山走去。一路上,蜂蝶飛舞,小鳥嬉戲于林間,陣陣涼風吹來,四周升騰起仙霧般的山嵐,整座山像仙境一般。目之所及,到處是綠色的生機,草地是綠的,筆直的松樹是綠的,滄桑的栗樹是綠的,就連那些灌木也全是綠的,濃綠中處處體現出生命的偉大。當晚,宿營于山腰的林中,我和幾位師者小酌幾杯后,就在清新的森林中呼呼入睡,感覺就像睡在慈母的懷抱中一樣,溫馨而甜蜜。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們就醒了,一股夾雜著綠葉和野花的香氣襲來,是那樣的細膩和溫柔。側耳細聽,微風拂過,松林輕吟,小鳥歌唱,宛如悅耳的音樂。我們繼續往上攀登,越上去山勢越險峻,有不少突兀的懸崖聳立,常常要繞圈子。我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雙腿酸軟,只能從半山腰中撤回到昨晚宿營的地方。那一刻,我心里沮喪極了,因為在大山的面前,我的意志和力量顯得那么微小。
幾十年的頂禮膜拜,醞釀成一次草率的攀登,可我終究沒有登上雪幫山的頂峰。但我對雪幫山的親昵并不意味著想征服,只是想感受它那博大的胸懷。就這樣,在半山中靜靜地望著雪幫山,我似乎讀懂了她高貴的靈魂。是啊,雪幫山用心收留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每當狂風暴雨來臨,她從心底慰藉著小草的每一莖根須,溫暖著樹梢的每一只芽苞。她把每一滴清泉演繹成了江河,潤澤了我們美麗的家園,她的目光也一刻不停地注視著腳下的那片土地。
在此后的許多日子里,我都極其認真地端詳著雪幫山,仰望她直刺天宇的雙峰,仰望她的每一個山坡。看雪幫山春夏季節的蒼翠欲滴,看她深秋時節的澄明寧靜,看她冬日的皚皚白雪,真心實意地想從她的巍峨中接受她的壯闊,享受她的氣息,學習她的智慧。
在我心中,雪幫山永遠值得敬仰,因為她是我人生永遠的搖籃。我將不停地仰望雪幫山,并期望著有朝一日能長成她的一株小草、一脈樹葉。
(選自《中國散文家》2011年第1期,有改動)
技法揭秘
本文緊扣“仰望”二字,以流暢自然的文筆描繪了雪幫山的優美風姿和令人神往的風采,抒發了作者對雪幫山的贊美、喜愛和敬仰之情。文章在立意上除了表現雪幫山的壯美秀麗之外,還突出表現了它的富饒、無私奉獻和生命的蓬勃偉大以及高貴的靈魂、博大的胸懷,這樣就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深化和升華,同時也體現了文章“立意高”的特點。此外,在行文上可謂水到渠成,清晰明了:作者開篇點題,引出“仰望”——總寫“仰望”到的雪幫山倩影——回憶雪幫山給童年的“我”帶來的快樂和夢想——成人后登臨雪幫山的所見所感——此后仰望雪幫山的所想所思——總結全文,抒發敬仰之情,結構上嚴謹、完整,渾然一體。文章敘述自然流暢,描繪形象生動,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更增添了文章語言的魅力,讀來耐人尋味。
■
鄉水悠悠讓我陶醉
一考生
外婆的家在蘇州農村,那里隔絕了塵世的喧囂,唯留下纏綿的鄉音、悠悠的故鄉水,還有那外婆沏好的碧螺春……(開篇寫難忘悠悠故鄉水,巧設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簡潔點題——鄉水悠悠。)
“這里是水的世界,看那陳西的小河橫貫了這小鎮上的一切,人事景情融在水里漸漸淡了、散了、化了……”聽余秋雨先生講述這小鎮鄉水的故事不覺出了神,還是自己去水邊走走,去感受鄉水的氣息吧。(引用余秋雨的文字點明小鎮是水的世界的特點,又很自然地轉到自己親自去感受水的氣息。此段在文中起了很好的過渡作用。)
正值夏日,烈日當空,走著走著忽覺清風襲人,順著涼風,緊走幾步,果真發現一條靜謐的小河穿過水鄉古鎮。(恰當精煉的環境描寫為下文作了鋪墊,“烈日當空”反襯了小河帶給人們的清涼和優美。)
一切悄然無聲,我躡手躡腳,不敢打破這份獨有的寧靜。這河面究竟是像冷翡翠、仙人鏡,還是珠玉盤?一時間我驚呆了,竟不知該以何修飾。當然最在意的莫過于為何日光是如此清涼?定睛細視,終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委,那紅日當頭,恰投入河面中央,萬丈華光在水面上散射出條條五彩的光帶,光帶又好似被這清水所陶醉,脫去了層層灼熱的華袍,最后竟成了點點光斑,在款款柔波中組成螺旋樣,好似在跳“八”字舞的小蜜蜂……(寫出了小河的寧靜、清涼,河面日光的柔美,運用設問、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同時字里行間暗含了題目中的“陶醉”。)
輕風習習,吹來一群野鴨,悠閑地在水中劃出層層同心圓,而后是幾只翩然的蜻蜓,沾水潤舌,此情此景,不正是“蜻蜓點水款款飛”嗎?(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河面上野鴨的悠閑、蜻蜓的點水,增添了鄉水的風韻美。二含“陶醉”。)
人與景在此刻真正地相諧、相和,帶著這點靈感,我移動我手中的筆,任點點心雨飛舞跳動,任款款思緒飄入云天,任絲絲愁情融入水中,我溫情地寫下我生平第一篇詩歌——《東方版威尼斯》。(用整齊的句式、優美的語言寫出了自己觀景之后的感受,含蓄地贊揚了故鄉是“東方版威尼斯”。三含“陶醉”。)
不經意地抬頭望去,一道殘陽鋪入水中,一個梳著長辮子的村姑,正拿著個棒槌在水邊洗衣,頭上小鳥在輕鳴,耳邊雛燕在呢喃,她輕輕拭干珍珠般的香汗。遠處,裊裊炊煙升起,依稀可見朦朧的青磚白瓦。我無意離去,不知是陶醉在這天堂般的美景之中,還是正留戀這天使般的蘇州美人?(由河面的景色自然過渡到河邊的美景——村姑浣衣、小鳥輕鳴、雛燕呢喃、炊煙裊裊、青磚白瓦的村落,直抒“陶醉”之情。)
這悠悠的鄉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也不知滋養了多少年的文化底蘊。夜黑了,月色如水,水如天,獨立水邊悄然思:在這“中華文化的后花園”里,鄉水陶醉了唐伯虎、金圣嘆,還有小小的我……(總結全文,深化文章主旨。語言凝練含蓄,蘊涵哲理。鄉水悠悠,陶醉過唐伯虎、金圣嘆,更陶醉了“我”。)
評析
本文突出的優點有:一是圍繞題目緊扣中心用靈動的筆調組織文字,結構上銜接過渡,巧妙嚴謹。二是善于創設意境,古樸的描寫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鄉古鎮,余秋雨、唐伯虎、金圣嘆這些文人墨客的巧妙點出,增添了水鄉的文化意蘊。三是語言清新優美,給人一種自然本真的感覺。
明月山讓我陶醉
一考生
循著潺潺的流水聲,我們走進了明月山,游覽了我日思夜想的云谷。(開門見山,簡潔點明游覽明月山。)
青山·白霧
我們仿佛踏入了夢境:山在霧中屹立,霧在山中縈繞;霧圍著山,山依著霧,依稀朦朧,若明若暗。這一切使我們也飄飄欲仙,隨著風四處飄蕩,好像自己也變成了霧,在山間與伙伴們嬉戲,圍在游人周圍,跟游人們玩捉迷藏。一陣涼風吹過,我才心頭一震,靈魂便仿佛也返回了我的軀殼。看不見山的頂峰,也找不到霧的邊緣,只有移動的人群和飄動的彩旗向前蜿蜒伸展著。盡管霧海茫茫、青山巍峨,但我們每個人都有躍躍欲試的神氣和要征服所有山峰的勇氣。(描繪了白霧茫茫的山色,一幅朦朧的山中仙境圖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從視覺、觸覺、幻覺等多個角度加以描寫景色,形象生動,給人如臨其境的感覺。)
裸石·流水
稀落的人群,跨過裸露著的河床,踩過滑溜的卵石,偶爾,我們彎下腰來撿拾那些被河水沖得千形萬狀的石塊,那精致得如同石匠們精心打磨過的石頭讓我們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那潺潺的流水永不停歇地向前奔跑著,日日夜夜唱著歡快的歌兒,那“嘩嘩”的流水聲給寂靜的山林帶來了無限生機,有哲人說:山沒有水,就如同人沒了眼睛。也許,就是這流水裝點了明月山的靈秀吧。(寫出了明月山的裸石被流水沖蝕得精巧別致,潺潺的流水裝點了山的靈秀。語言自然流暢。)
叢林·小徑
五彩繽紛的大旗,隱約閃現于郁郁蔥蔥的樹林中,穿梭在蒼翠的竹林里。一叢叢樹林,遮天蔽日,蒼勁茂盛;一叢叢竹林,蒼翠欲滴,蓬勃蔥蘢,這茂盛的樹林、竹林給明月山帶來了濃重的綠意和蓬勃的生機,因為有了這叢林,明月山才這般的富有朝氣和生命!我們高聲地呼喊,歡快地唱歌,在一條蜿蜒的小徑上行走,真有那種“曲徑通幽處”的感覺,從隊伍的前頭,一直溜到隊伍的后頭,帶著滿懷的豪情、滿腔的希望與滿腹的寄托。近了,更近了……(描寫明月山的叢林和小徑,寫出了叢林使明月山富有朝氣和生命,寫出了小徑“曲徑通幽”的特點。“近了,更近了”設置懸念,引起下文。)
飛瀑·涼風
終于,我們看見一條白練,素白晶瑩,鑲嵌在一片濃綠中,披掛于山澗樹叢上。白霧繚繞著……終于,看見了刻在石板上的“云谷”二字,深深的。
走下去,來到谷底,思維似乎已經停滯了,像進入夢中的仙境,產生了欲飄欲飛欲沉的奇妙感覺。當陣陣涼風吹過才使人覺察到一絲絲的涼意,我才意識到自己竟沐浴在雨霧中——是濺碎了的飛瀑。
那陣陣涼風輕撫我的面頰,我便沐浴在了極致的愜意之中了;那點點的飛瀑之花親吻著我的臉面、頭發,我蒙塵已久的心仿佛有一種春暖花開的感覺。(寫飛瀑突出“素白晶瑩”“夢中的仙境”的特點,照應上文“青山·白霧”中的朦朧之美。寫涼風突出“涼意”“輕撫”的特點。段落運用形象的比喻、擬人修辭手法,使描寫生動感人。)
我舉起了相機,把這美麗的一瞬,定格;把這份難得的陶醉,定格。(結尾別致,巧妙扣題。)
評析
本文采用小標題的結構法,構思新穎別致。小標題由兩個并列的詞語組成,不僅點明了各部分要寫的內容,而且使全文內容一目了然。作為一篇游記散文,文章按照游蹤順序,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出了明月山的獨特景致,可謂“畫中有文,文中有畫”。語言清新優美,言簡意賅。
■
我愛你,彌河!
□邵海峰
我愛故鄉那條美麗、恬靜、可愛的彌河,是它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彌河是美麗的。它清澈、晶瑩、令人神往,遠看它綠得像一條翡翠色的綢帶,蜿蜒曲折地繞著我的家鄉,又像是美麗少女的身姿,著實惹人駐足,讓人流連忘返;河水真清啊,清得可見河底的魚蝦。河面晶瑩透亮,陽光照耀下,水面一閃一閃的,像是點綴著一顆顆閃亮的星星。啊,美麗的彌河,你就像一條銀光閃爍的絲帶,給家鄉鑲上了一道美麗的花邊,美得讓人陶醉。
彌河是恬靜的。春天,河水顯得格外明媚,總是那樣靜靜地、緩緩地流淌著。水面上有時還飄著絲絲的霧氣,清清爽爽,隱隱約約,像是美麗的少女的白色長裙。“春江水暖鴨先知”,看,那一群小鴨子愉快地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著,它們偶爾低下頭看一看,然后“撲通”一聲把頭扎進水里。河水安靜而緩和地流淌著,有時也會蕩起一圈圈的漣漪。
彌河是可愛的。水底鋪著一層美麗的卵石,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色彩斑斕。有的像一片樹葉,有的像一朵花,還有的像一只只可愛的小動物。河中的魚兒游來游去,顯得自由而又快活,讓游人的心胸也頓時開闊起來,倍感精神愉快。
彌河你雖然沒有名川大河的宏偉壯觀,沒有山澗小溪的輕松活潑,但卻別有一番景致!
美麗的彌河呀!真想把你捧在手里,擁入懷中,隨時隨地感受你的美麗與恬靜、可愛與清新。
啊!我愛你,彌河!
點評
本文從彌河的美麗、恬靜、可愛三個方面進行描繪,抒發了作者對彌河的熱愛之情。本文結構上采用了“總—分—總”的方式,嚴謹、完整,運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不足之處是描寫景物過于單調,不夠豐富,沒有寫出彌河的神韻和令人向往的風采,篇幅短,字數不夠。
趣游“花果山”
□李景禎
去年的暑假,我們一家人去日照花果山旅游。
在旅行社導游的組織下,我們踏上了去花果山的路途。沿途經過了無數山峰,一座座山峰層巒疊嶂,連綿起伏。遠遠望去,有的好像一把銳劍直插云霄,有的好像一位妙齡少女在翹首企盼,有的好像一位老者在俯首采藥……
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到達了花果山,走下車,一座高聳巍峨的大山便屹立在我的眼前。
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了山中。山上綠樹成蔭,翠染綠浸;山巒之間,鮮花朵朵,點綴其中;鳥兒啁啾,此起彼伏。這些景物都為這座巍峨的大山增添了幾分靈氣。
一段山路過后,我們來到了著名的景觀——水簾洞。定睛望去,一道道水簾相互掩映,騰空而下,跌落在深處的青石上,迸出顆顆水珠,騰起蒙蒙水霧,這難道不是人間仙境嗎?水簾內側是一處隱秘的山洞,那就是水簾洞。
我們疾步穿過小木橋,鉆入山洞,洞中竟是另一番天地,瀑布流水,清新怡人,游人流連,令人嘆為觀止。而幾盞明燈稀疏地鑲嵌在洞壁上,燈光的反射恰到好處,加之瀑布的水霧,升騰繚繞,讓游人還真以為是到了仙境中的玉皇閣。洞中泛綠的青石依次分布,石床、石桌、四個圓形的石凳環繞石桌四周,想必那是孫悟空跟小猴們下棋的地方吧?或許孫大圣高興之余還會喝上幾杯美酒,醉臥石床呢!
在游人的簇擁下,我們走出山洞,前往下一個景點——美人松。眼前的這棵大樹已經失去了往昔的輝煌,只剩下一抱粗大的枯干,但枯干上斑駁的樹洞卻在訴說著往日的故事:據說,唐僧成佛后來到一座寺廟,他想試探一下小和尚們是否誠心皈依佛門,便派他的幻身變成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每天在廟門前走來走去……一個小和尚動了心,這一動心可了不得了,隨著一聲巨響,小和尚被埋在了土里,只有頭露在外面,而那個漂亮的姑娘則變成了一棵美人松。傳說不一定是真的,但卻給了我無盡的遐想,把我帶進了古老的神話世界。
峰回路轉,我們來到了怪石園。這里的石頭形態各異,婀娜多姿。有的像展翅翱翔的雄鷹,有的像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像一匹匹揚蹄疾馳的駿馬……最令人驚喜的是三元宮與笑和尚;三元也叫三龜,是一家三口,看,它們憨態可掬,其樂融融;還有那個笑和尚,把頭露在外面,笑瞇瞇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忍俊不禁。
花果山之旅雖然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游花果山無窮的樂趣卻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點評
本文按照作者的行蹤描寫了游花果山的過程,既有整體描寫花果山的巍峨、靈氣,又有具體景點的細致介紹。文中穿插的神話傳說更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豐富了景物的內容和韻味。作者在寫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做到了情景交融。此外,文章語言流暢自然,妙趣橫生。
走進張家界
□張月坤
曾經有緣去游覽了一下舉世聞名的張家界,那里奇異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技藝更使我贊嘆不已。
走進張家界,我真正體會到了群山環繞的感覺:越過了一座山,又是一座山,山連著山,萬仞絕壁也紛紛投入其懷抱。山石上各種樹木郁郁蔥蔥,很快我就被滿山的青翠所包圍,放眼望去,自己仿佛置身于無邊無際的大海。我時而隱沒于云層,時而出沒于蒼穹,這時除了滿懷的驚險刺激之外,就只有望峰興嘆了。那亭亭玉立的山峰,宛如一個個披著綠紗的窈窕淑女;那相偎在一起的山峰,更像一對對熱戀的情人;有的山峰頂天立地,直入云霄,像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在忠誠地看守著這片山林;有的山峰彎腰駝背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向遠道而來的游人躬身示意。
攀上那999級的上天梯,所見之景更令人陶醉。仰望是無邊無際碧藍如洗的天空;遠眺是一座座高聳突兀、氣勢磅礴的危峰;向下一看,云霧繚繞,山在云中動,云隨山體游,還真有點身臨其境、神秘莫測的感覺。我不禁有些飄飄然,真想高歌一曲。
走在金鞭溪旁的小山路上,心情格外清靜,一切雜念都消失了。這里山峰連綿,飛瀑直下,聞到的是花草的清香,看到的是奇山異石,聽到的是小鳥清脆的叫聲和小溪淙淙的流水聲,行走在這么美的地方,我的心情也變得舒暢了。
當我戀戀不舍地離開張家界時,我再次回望這個人間仙境,暗暗地在心里做了一個決定:等我長大了,一定常來這里,細細欣賞這美麗的風景。
點評
本文的寫作特點有三:一是能很好地捕捉到景物的特點,并展開細膩的描繪。如描繪張家界山峰,突出山峰奇形怪狀的特點。二是善于變換角度觀察景物。總體上按照行蹤寫景,而在描繪具體景點又從不同角度來寫,如在上天梯時按照仰望、遠眺、俯視來寫,金鞭溪旁的景則按照視覺、嗅覺、聽覺來寫,這樣使得文章寫景方法變化多端。三是語言清新優美,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貼切傳神,生動形象。
■
一、請以“我愛故鄉的 ”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將題目補充完整,所寫內容必須是山、水景物。(2)寫景中融入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思路引擎: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但取材有了一定的限制,就是必須寫故鄉的山、河、溪、江、湖泊等,讓你通過描摹這些自然風光的秀美,來抒發自己熱愛故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在寫作結構上,同學們可以采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開篇總寫故鄉山、河的特點,直抒其熱愛之情;文章主體部分可以采取多角度的方式描寫景物,如可按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可按一定的空間方位(或游蹤或由遠到近、從上到下、由外到內等),可按時間順序(或早晚順序或四季的順序),可從不同的感覺角度(視覺、嗅覺、觸覺、幻覺等);結尾部分總寫觀景后的感受,進一步表達自己對所寫之景的熱愛、贊美、留戀之情。
在寫景過程中一定要寫出景物的特點,就是這種景物與其他景物的不同之處,是它自己所獨有的,比如《珍珠泉》一文,作者就是抓住泉像珍珠的特點來寫的,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所以這泉便得名“珍珠泉”,然后再突出珍珠泉的“綠、清、深、美”的特點。
在語言表達上,為了寫得更具體生動,富有感染力,同學們可以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等。
二、忙碌之余,閑暇之時,背起行囊,走出家門,投身于名山大川之中,去品品山,去看看水,去賞賞草木,把心交給自然,去感受山的雄偉、水的奔騰、海的浩瀚、草木的蓬勃……當旅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人們開始在祖國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跡中尋找一份超然和感動,把落塵的心靈交付靈秀的山水時,也許人也就變得具有“山性水性”了吧。
請以“難忘那次旅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引擎:這是一道命題作文,要求同學們寫一次難忘的旅游。文題的提示語中做了詳細的暗示,其中規定了文章所寫的范圍和主旨,所以同學們在寫作前必須先吃透文題中的每一句提示語,是“走出家門”,品山看水,寫出“一份超然和感動”。
既然是游記,所寫文章自然要符合游記的特點,同學們在寫作時必須要有一條線索,這條線索就是游蹤,以游蹤為序寫出所看到的景物,順序清楚,文章思路才條理。同時每到一處,視點不同,所見之景也便會不同,這就需要同學們抓住景物的特征,如寫華山突出其險峻,就選取能體現險峻的景物來寫。另外,從走進一個景點開始,眼前的所見一定龐雜繁多,但不可能把眼中所見的一切全部記寫下來,這就需要在寫作時選取重點的景物來寫,選取那些獨特的、獨具風格的景物寫。
同學們在寫作時,除了要記下自己的所見,還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景物在游記中已不是客觀的景物,而是作者眼中所見的景物,帶上了作者的情感情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融情于景”。另外,在游記中引入一些典故、傳說、史料、前人的評價,更能豐富游記的內涵,給所寫景物帶上一層引人入勝的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