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對人類而言總是太殘忍。它帶給人們的只有流離失所的無奈和生離死別的痛苦,它的存在似乎毫無道理可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內衣的快速發展卻和戰爭有著非常微妙的聯系。從1913年文胸誕生開始,戰爭和內衣的發展就結下了不解情緣,它為內衣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契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女性接觸了文胸,而文胸為緊身胸衣桎梏下的女性帶來新自由,為此文胸也逐漸走進更多女性的日常生活中。1939 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戰爭對人類文明和世界格局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它也將文胸的發展帶入一個高速時期,女性選擇文胸不再僅僅是因為它的功能性,人們開始關注她的性感。在二戰后的和平年代,新的世界格局、新的人類文明以及新的女性思想也為內衣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戰爭的窘迫
一戰的創傷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讓歐洲的發展舉步維艱,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讓歐洲的經濟雪上加霜,整個歐洲都陷入各種資源短缺的困境中。
在英國,由于受到德國潛艇對航運的嚴密封鎖,國內的各種物資和原材料極度匱乏。作為制造內衣的原材料棉、絲等天然纖維更是嚴重短缺,發展剛有起色的文胸產業面對這一困境立刻進入了嚴冬期。當時,文胸已經成為女性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隨著戰爭形勢的嚴峻,文胸危機愈演愈烈,面對這樣的窘境,自制文胸開始在戰爭時期大行其道。
手帕、碎的彈性織物、帶子、鑲邊、蕾絲、絲網、緞帶等等,一切能夠找到的邊角料都可以成為女性縫制文胸的材料。因為材料的多樣性,所以縫制出來的文胸樣子也很特別:不同的顏色、大小不一的布料,就像是一種立體的拼貼畫。這樣的文胸可以說是戰爭的產物,雖然外形不美觀,但是功能實用,不失為一種特別的拼貼藝術。在女性們大多在自己縫制內衣的同時,一些內衣廠家仍舊在進行小規模的生產。生產出來的文胸樣式遠離設計,只強調簡單,實用和功能性。就像是英國商業部的口號“縫縫補補”那樣,那個時期的文胸擺脫了歐洲慣有的奢華之氣,簡樸而又具有特色。
在婦女們“縫縫補補”的同時,戰士們駐扎在遠離家鄉的海外。在單調枯燥的兵營生活中,招貼畫成了駐兵營空白墻壁最流行的裝飾品。招貼畫上印制的都是穿著性感內衣的“招貼畫女郎”,這些精彩的內衣秀深深吸引著士兵們,招貼畫風靡一時。“招貼畫女郎”又叫“Pin-up女郎”、海報女郎,這一稱呼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她們都是美女,身材妖嬈,乳房豐腴,穿著各式各樣的性感文胸。不同于自制文胸和普通文胸,女郎們的文胸色彩艷麗,制作精美華麗,緊緊的包住豐滿的乳房,勾勒出迷人的曲線。無肩帶文胸、尖頭文胸、彩棉布文胸……各式各樣的性感內衣在女郎們的身材上展示出來,一張張內衣秀招貼畫給戰士們的枯燥生活帶來些許色彩。
細細看來,人們會有一個的疑問:戰爭讓實用主義成為主流,為什么與之反差巨大的性感奢華風也能存在,僅僅是因為戰士們喜歡女郎們那樣穿著嗎?其實,這個問題完美的表現了女性內心的一種追求——對時尚的渴望,這樣的渴望同樣適用于內衣。實用主義風格內衣的流行只是因為戰爭的窘迫,當戰爭過去時尚便會復蘇,這正是文胸時尚發展的一個伏筆。
原子彈和比基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種叫做“原子彈”的超級武器出現在戰場上,它以巨大的殺傷力震驚世界。在二戰結束不久后,內衣界也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比基尼誕生。這個內衣界的新生兒不但和原子彈一樣,震驚了全世界,而且它和原子彈的交集也并非如此簡單。
1946年7月,美國軍方在一個叫做比基尼的環狀珊瑚島爆炸了兩枚原子彈。在比基尼島第一枚原子彈爆炸后的第4 天,法國設計師Louis Reard于1946年7月5日在巴黎推出了一款由三塊印花棉布和四條帶子組成的泳裝。這種世界上遮掩身體面積最小的泳衣,通過胸罩護住乳房,背部除繩帶外幾乎全裸,三角褲衩的胯部盡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部。它形式簡便、小巧玲瓏,僅用了不足30英寸布料,揉成一團可裝入一個火柴盒中。別出心裁的里爾德不失時機地利用比基尼島原子彈爆炸的影響,果斷命名這種兩片三點式泳衣為“比基尼”。
比基尼的面世令世界震驚的程度不亞于比基尼島原子彈的爆炸,當比基尼第一模特兒、酒館歌舞表演女郎米歇琳娜的照片剛一見報,5萬多封粉絲的信件便如雪片般飛來。不過因為過度的暴露,比基尼的設計完全突破當時人們的傳統思想底線,引起社會各界的爭議。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比基尼在當時并沒有形成“新浪潮”,直到20 世紀50 年代它才逐漸被世人接受并流行開來。盡管如此,比基尼作為內衣時尚界的“原子彈”,對內衣發展史來說又是一個里程碑。
時間在走,潮流在變。相比“原子彈”推出后的冷場,迪奧推出了一種大膽的、嶄新的“新風貌”內衣,樹立了50年代的時尚風向標。戰爭結束后,女人們渴望著把她們戰爭中的制服束之高閣,在經歷了數年的“縫縫補補”和“實用衣物”后,熱烈地期盼可以打扮起來。現實面臨的問題是雖然衣服的配給制度已經告終,但是布料依舊嚴重短缺。在這樣的矛盾下,Christian Dior推出設計需要好幾英尺精美衣料的“新風貌”內衣,這種浪費和揮霍引起政府的極大不滿,但女人們卻趨之若鶩,內衣時尚開始嶄露頭角。
“新風貌”是沙漏體型的一次慶典。再沒有墊肩、沒有束縛的臀圍線,取而代之的是柔美的曲線,收緊的腰線,飄于臀外的裙裝,完美呈現自然豐滿乳房的胸衣——當然這是針對胸部豐滿的女子而言。“新風貌”帶來的時尚就是“緊身胸衣”的回歸,在女權主義者看來這是“緊身胸衣”王朝的復辟。然而,緊身胸衣不再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危及健康的事物,這些多虧了合成纖維衣料的巨大發展、制衣業越發創新的樣式以及身體醫學的進步。“新風貌”讓女人意識到內衣也可以如此性感和塑性。
迪奧“新風貌”的流行樹立了50年代的時尚風向標,它引發了無吊帶文胸的再采用和再發明;此外,還可以說“新風貌”的奢華與精美一掃了二戰結束后社會蕭條、頹廢的氣氛。就像Christian Dior本人說的那樣:“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讓每個女人都感覺自己像個公爵夫人一樣”。這句話在迪奧綢緞面料,鑲嵌黃金和鉆石的設計上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好萊塢時代
好萊塢,世界著名的電影城市,全球時尚的發源地,好萊塢女郎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女性時尚的潮流方向。這一真理同樣適用于內衣時尚,我們可以看看在1955年之前的好萊塢:從Mae West改進文胸推廣了露背式文胸,到Lana Turner的“豐滿毛絨衫姑娘“形象引發中心圓形縫制法文胸的流行,再到Jane Russell的“懸臂胸罩”贏得“拯救整個好萊塢的文胸”的美名。
不難發現,好萊塢女郎們引領了文胸發展的進步。我們可以這么說,她們將文胸發展帶入了一個美好時代。更幸運的是,我們發現這之前的一切只是這個美好時代的開始。從1955 年到整個50 年代結束,好萊塢女星們將文胸的發展推到了一個百花爭鳴的“好萊塢時代”。
從1955年開始,以Marilyn Monroe為代表的新一代胸脯發達的好萊塢女郎引發了圓錐狀文胸的流行。在50年代初期,這種文胸的形狀只是略呈錐狀,但不久好萊塢的女郎們認定越細越尖越好,圓錐狀文胸的頂部便變得越來越堅硬,從而能夠將乳房塑造成完美的圓錐形。由于尼龍和彈性織物的應用以及生產成本的降低,這種“子彈式”錐形文胸在普通女性中迅速流行,女人的世界里刮起Marilyn Monroe式的豐滿浪潮。對于想要追逐浪潮但胸又部平坦的女性來說,“子彈式”錐形文胸不能良好的貼合她們的胸部,這無疑是一個遺憾。針對這個問題,早期的魔術文胸得到了發展:特萊斯神秘文胸研制了用塑料管吹起的可膨脹襯墊文胸; Frederick’s更特別,研制出第一款硅膠乳房假體。感謝于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發明,平胸女性也能擁有Marilyn Monroe式的時尚。在這個年代,時尚、舒適成為文胸的流行代名詞,這一切都要感謝Marilyn Monroe和頻繁出現在熒幕上的好萊塢女郎們。總之,無論對好萊塢的女星們還是對普通女性來說,文胸不再僅僅是起到提升、隔離或塑性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文胸已經變為一種時尚。
好萊塢時代造就了內衣發展的一個輝煌,往往繁華過后便是平淡,但是文胸的發展似乎卻與之背道而馳。事實證明,繁華只是讓文胸的發展更好地走進下一個流行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