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師:大剛,學習了《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我們交流一下。你問,我答,好嗎?
大剛:好呀!通過學習《走遍天下書為侶》這篇課文,我明白了作者走遍天下與書為伴的原因,領悟到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并從中受到了啟發。不過,我還想問一下崔老師,這一課在表達方法上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崔老師:大剛,你提的這個問題真好。在表達方法上,當然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了,不但有,而且很多呢。比如:作者以推理的方式層層剝筍表達自己觀點的手法就值得我們效仿。她在課文第一自然段中先作了多種假設,引人思考;然后自我作答——選擇一本書;最后再闡述自己選擇書的理由。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大剛:除了文章結構特點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表達方法值得我們注意?
崔老師:當然有啦!在文中作者用了許多鮮活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把書比做自己的一個朋友,見過一百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讀一本書也是如此,只要一遍一遍地讀下去,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獲。作者這樣寫,自然就把抽象的問題表達清楚了,也更有利于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
大剛:聽了您的講解,確實收獲很大,在以后寫作過程中,我也要學會用比喻的方法說明問題。
崔老師: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問題,也是文章表達的突出特點。很多好書,我們常常讀一遍就厭倦了,不愿意再讀了,怎么辦?在文章第七自然段,作者從讀書的不同角度和方式說明“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的方法,只要我們換一個思考的角度,變一種讀書的方法,就會有常讀常新、百讀不厭的感覺。
大剛:對,這樣寫既教會了我們讀書的方法,又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去表達。
崔老師: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如此,我們既要學習思想內容,又要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大剛:謝謝崔老師,聽了你的一番話,我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