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習作一”中,教材的編者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作業,就“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兩個觀點開一場辯論會,并寫下辯論的經過。近期,我們收到許多這樣的稿件,但無論正方、反方,同學們的論點大多不充分,不能很好地說明各自的觀點。那么,對小學生而言,到底“開卷有益”,還是“開卷未必有益”呢?為此,我們特地請教了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顧振彪老先生,請他談了這個問題……
有一個成語叫“開卷有益”,人人耳熟能詳,一般都奉為圭臬。我卻唱反調:開卷未必有益。
道理何在?第一,社會上汗牛充棟的書籍絕大多數是好的,但難免有壞書、灰色的書混雜其中。如果不慎讀了這些書,豈不污染心靈?第二,有些著作,總體上是應該肯定的,但也有不好的內容。在古代蒙學讀本中,比如《神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增廣賢文》:“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這些內容應該說是有害的。即使是名家名作,比如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人們評價很高,但也夾雜著封建性糟粕。《水滸傳》是很好的書,其中《魯達拳打鎮關西》是精彩的章節,一向是語文課本上的傳統篇目,可是前不久有些人建議從課本上撤下,原因是小說津津樂道魯達的三拳,有渲染暴力之嫌。試想,如果我們閱讀這些書籍,不分青紅皂白地照單全收豈不會中毒?難怪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不錯,有些大師說過,讀書要雜一些,各樣書都翻翻。魯迅先生就說過,有些有問題的書乃至是壞書,也不妨一讀。這是因為他們水平高,有鑒別力,可以把壞書當反面教材讀。而我們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眼力不夠,辨別能力差,如果讀了壞書就難免受害。有些中國古代名著和外國作品,之所以要刪節,出青少年版的潔本,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請同學們記住:開卷未必有益。
專家簡介
顧振彪,著名語文教育專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原主任、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研制組核心成員、人教社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1990年版、1992年版、2000年版主編,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1996年版、2000年版、2002年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