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全國唯一的象產地,野象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迄今不絕。
象在云南歷史上,其作用有三:一是用來作戰。乘象作戰,驚心動魄,威懾人心。這種“象戰”,史籍中多有記載:如明朝洪武二十一年甲辰麓川之戰、明朝萬歷年間鄧子龍平定滇西之戰,都曾遇到過象陣,戰況慘烈,并曾以擊斃之象“烹以享士”,犒勞三軍。二是馴養它用來犁田,運木料和貨物,壓地基,以減輕人的勞動強度,這在《云南志》中多有記載。三是作為乘騎,自古以來“以坐象為貴”的習俗盛行,貴州的乘象,裝飾華麗氣派。1955年西雙版納進行民主改革時,西雙版納的“召片領”(傣族的最高統治者)就曾把他的一頭乘象送給上海西郊的動物園去飼養,這也是貴族最后的一頭乘象了。
由于云南產象,所以從明代以來,傣族的“召片領”曾先后在思茅、允景洪劃地養象,并設有象官、象奴、給養象田。1996年,國家在西雙版納勐養自然保護區的一個寧靜的山谷——俗稱野象谷中,建立了一所全國唯一的大象訓練“學校”,這些“學員”的宿舍是幾幢高大的泥建筑。每天清晨,馴象員就把它們喚醒,帶到河邊喝水吃早餐,然后進行集體訓練或個別輔導,中午又帶它們到表演場上,訓練足球比賽、智力游戲、直立行走等表演節目,下午讓它們在附近的山上自由活動,到下午六點左右,所有在山上游玩的大象都會自動地急急忙忙跑回學校來,等著馴象員給它們投以美味佳肴。
學校也曾經發生過“學員”丟失的情況:一頭叫“足球健將”的大象在訓一年多后,就跟著野象群走了,10個月后,它和一群野象出現在學校附近,被馴象員發現后發出口令召喚,其他的野象見了人后都逃走了,它卻乖乖地馱著馴象員又回來了,而且過去學過的所有動作居然一樣也沒忘,仍然是“足球健將”。學校也曾發生過學員意外增加的情況:1996年底,一位傣族老人在深山發現了一頭剛出生不久且被摔傷了的小象,就把它帶到學校來,工作人員忙給小象輸氧、打針、喂藥,待小象康復后,人們把它又送回原始森林,沒想到幾天后它又跑回學校來,而且再不愿走了。學校便為它正式注冊為學生,取名為“未來”,這頭小象非常聰明,很快就趕上了其他學員的表演水平。學校設立至今,已培養出10多名“畢業生”,它們都曾先后被帶到全國各地的旅游景點去為游人進行表演,博得人們的喜愛。
我來想想
1.查找資料,看一看目前我國云南大象的生存環境遭遇怎樣的危機?
2.大象的耳朵、象牙、長鼻子各有什么用處呢?
3.為了保護大象,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