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的謝家麟院士,再次刷新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高齡紀錄。國家最高科技獎不是“終身成就獎”, 如果中青年學者能在創造黃金期,獲得最高科技獎項,相信能催生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期待國家最高科技獎早日告別“白發蒼蒼”。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繼2010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師昌緒院士,以90歲刷新了該獎項的高齡紀錄后,2012年90歲的吳良鏞和92歲的謝家麟當選,分別追平和打破這一紀錄。當然,兩位超高齡學者一生為科學技術發展所做的貢獻,值得我們銘記。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繼續面對我國科技界最高獎項“白發蒼蒼”的尷尬。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于2000年,截至2011年的18位獲獎者中,80~90歲之間的有12位,所占比例達66.7%,18人的平均年齡達到81歲,明顯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科技大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在德國,最重要的科研獎勵萊布尼茨獎,近10年的獲獎者平均年齡僅為49歲,和中國相差了32歲;而印度政府頒發的巴特納加爾科學技術獎,更是明確規定獲獎者必須是45歲以下的科學家。
對此,有關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我國的最高科學技術獎更側重于候選人一生為科學技術發展所做的貢獻。不僅考察獲獎者在某一專業領域內的成就,還要對其一生科研成果、人品道德、業界威望等各方面進行考察。但一個無法回避的悖論是,國家最高科技獎不是“終身成就獎”,而是代表著政府對于科技的扶持。根據規定,500萬元獎金只有10%屬個人所得,其余的450萬元要定向用于科研經費,而讓這批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再度披掛上陣,用這筆錢搞科研,顯然很不現實。
“我年輕時要出成績,急需錢急需環境的時候沒人給我,等我后來成了名要錢有錢,錢還有用嗎?”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數學家吳文俊的這番話,至今仍在耳畔回蕩。哈工大管理學院博士薛風平對物理學、化學、醫學和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取得成果的年齡分布研究發現:獲獎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齡為40.16歲,35歲取得成果最多,而一生中黃金創造期大致是26~46歲年齡段。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如果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在激情燃燒、靈感迸發的事業上升期獲得最高科技獎,不僅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更能催生出更多的科研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2011年,針對最高科技獎出現高齡化的趨勢,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工作人員曾向記者表示,未來有意推選出更為年輕的人選。然而,2011年度科技大獎塵埃落定,沒有年輕,只有更老。莫非我們的頂尖科技工作者已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斷檔?這恐怕并非杞人憂天。一個有力的佐證就是,同時頒發的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再次空缺,這已是這個代表國家科技原創力的獎項,12年來第8次出現一等獎空缺。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有報道指出,應試教育也影響了我國年輕一輩學者的發展,而學術功利化與以行政權力為核心的權威主義,對高校科研工作也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國家最高科技獎何時不再“白發蒼蒼”,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評價標準,樹立年輕化的價值導向,更需要深刻反思教育發展戰略和目標模式,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真正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