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中國論文的含金量,現在亟需要做的是,減少中國論文的制度性剛性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拯救中國論文。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在《焦點訪談》中報道了這樣一件事:國家出版總署會同公安、稅務等方面聯合查處了一批非法出版物。盡管查處非法出版物是出版監察的常態工作,不過這條新聞很有出新之處,過去所查處的非法出版物多為淫穢、色情、反動的非法出版物,現在不是了,而是冒充國家級的正規學術研究出版物。
過去出版的淫穢、色情、反動的出版物,必須賣出才能獲利。而現在冒充國家級的正規學術研究出版物,出版即能獲利,哪怕一本都沒賣出去。因為這些非法出版物,向文章的作者收錢。這些非法出版物,比以前的那些淫穢、色情、反動的非法出版物,風險小多了,安全系數大多了。
這讓我聯想到,有一件事也許會讓中國人感到恥辱,密切關注國內外學術動態和學術情報的人都知道,全世界學術界都對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保持高度戒備。
這種戒備包含兩重意義:
一是告誡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不要輕率刊登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原因是抄襲、剽竊、實驗數據造假的概率極高;
二是切不可輕信中國學術論文的研究成果,如果輕率地、不加甄別地用于工業生產或科學研究,那你就慘了,它會把你引進紅燈區。
號稱“學術論文產量全球第一”的中國,使中國學術論文成了偽劣假冒的近意詞。當然,不是所有的中國論文皆如此,好的、含金量很高的中國論文雖然也不少,但保守地估計,垃圾論文占到論文總量的90%以上應不算夸大。說中國學術論文垃圾圍城,準確客觀。
讀了這段文字,不知您該作何感想?
不要沖動,不要惱火,更不要惱羞成怒。
當全世界對中國論文保持高度戒備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反省的是中國學術論文的生態環境。
“中國學術論文產量全球第一”,是自然形態造就的嗎?當然不是,其原因首先是因為中國在校的大學生數量全球第一。僅高校畢業生每年便有數百萬篇論文產生,而高校的教師評職稱,又有數百萬篇論文產生,僅此兩項,中國學術論文產量便夠嚇人的了。更不用說還有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要評職稱。
問題是我們有足夠的科研力量,支持這樣數量的中國論文嗎?于是,“缺鐵缺鈣”的中國論文,“貧血”便是必然的了。
為了提高中國論文的含金量,現在亟需要做的是,減少中國論文的制度性剛性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拯救中國論文。還有中國論文天量的制度性剛性需求,導致了中國學術期刊道德水平的集體淪喪。
解決之道唯有從中國的人事制度上進行改革,在職稱評定上,重新考慮學術論文這道硬杠杠。
另外,中國上萬家以賺錢為目的、出賣版面的學術期刊亟需整頓。對那些放棄審稿,不認稿件只認錢的學術期刊堅決查處,直至停刊、吊銷刊號。將中國學術期刊的總數壓縮至一兩千家,并嚴禁學術期刊非法出版各種型式的,以賺錢為目的增刊、特刊、專號。對學術期刊的頁碼也應加以監控,以大幅度地減少“排污管道”及“排污量”。
中國論文亟需清污。中國論文,質量比數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