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際
日本開發阿凡達機器人
日前,日本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以生動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這一進展讓人們向著好萊塢影片《阿凡達》中的情景又朝前邁近了一步。
這種設備讓人們不但能指揮遠處機器人的動作,還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它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和所感受到的。研究者Sho Kamuro說:“當我戴上這個設備并移動我的身體,我看到我的手已經變成了一個機器人的手。當我移動腦袋,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感覺。”他說:“這是一種奇異的感覺,讓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變成了一個機器人。”
會自動斷電的
充電器
給數碼電子產品充電,每次要記得什么時候該去拔掉插座了。現在國外有廠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及因為充電造成的過度浪費電源問題,發明了這款可以自動斷電的充電器。它能夠與常見的手機兼容,在充電完畢時會自動切斷電源,從而避免手機等設備過度充電的現象。
新納米焊接技術
只需一束光
在制造由金屬納米線組成的導電網格時,須對精巧的網格施加熱或壓力才能使納米線熔接在一起,但這經常會破壞網格。現在,美國科學家利用光以波的形式流過金屬的表面并和金屬相互作用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焊接技術,可使用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用一束簡單的光將納米線焊接在一起。該研究有望促成新式電子設備和太陽能設備的出現。
“微型火箭”可在胃中運行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設計并制造出了一種新型微型馬達,可在強酸環境中利用氫氣氣泡進行驅動,無需額外燃料。而此前設計出的多種自驅動的微型馬達,其中許多都是以氧氣氣泡作為推動力,其輔助燃料——高濃度的過氧化氫對人體有害。
這種微型馬達能在pH值很低的情況下,以每秒鐘1000μm左右的速度行進,因而得名“微型火箭”,其能夠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和工業領域,因對人體無害而用于探測胃中的酸度變化等。
馬達加斯加發現世界
最小變色龍
科學家近日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全球最小的變色龍,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爬行動物之一。這種迷你變色龍僅有3厘米長,甚至可以站在火柴頭上。科學家在對其進行基因測試后表示,這種變色龍意味著其祖先的體型本來是很小的,在經過一代一代的進化后慢慢變大,也更加五彩斑斕。
國內
我國發布迄今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圖
國防科工局日前發布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這是我國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嫦娥二號全月影像圖分辨率為7米,比嫦娥一號全月圖120米的分辨率提高了17倍。專家評審認為:嫦娥二號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的數據處理和制圖質量得到了嚴格、有效控制,影像圖的空間分辨率、影像質量、鑲嵌精度、數據一致性和完整性等優于國際同類產品。
中國機器人
首次在南極冰蓋實現自主行走
經過近兩個月的試驗,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長航程極地漫游機器人日前順利通過在南極的“身體素質”測驗,并在內陸冰蓋地區完成了30公里的自主行走。這是中國機器人首次在南極冰蓋實現自主行走。
作為一種智能化裝備,機器人可以延伸科學家的眼睛和手腳,實現漫游、觀測、采樣等功能,對大范圍、深層次的極地探測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盡量避免因極地惡劣的氣候和自然條件給科考人員帶來的風險。
“春節順風車”走向常態化
2012年春節,“順風車王”王永與郎永淳、趙普、鄧飛等媒體公益人在微博中倡議發起了“春節回家順風車”公益活動,30天里吸引超過1.8萬名網友參加,500余名車主幫助1000余名乘客免費搭車。2月14日,在“春節回家順風車”總結會暨順風車常態活動研討會上,王永表示,希望能將“順風車”活動常態化。
據王永介紹,順風車常態劃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以北京地區上下班車主之間互搭順風車為主的初級階段,以全國主要城市上下班不限方式搭乘順風車的過渡階段,以及不限地區、不限時間、不限方式搭乘順風車的成熟階段。
個人信息保護年內有望出臺首個國家標準
日前,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指導,中國軟件評測中心牽頭制定的我國第一項個人信息保護專項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已通過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辦公會議決議,正式報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現正在國標報批流程,有望年內正式出臺。
據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子河介紹,該標準旨在指導和規范利用信息系統處理個人信息的活動,從而推動我國信息服務產業個人信息保護體系的建立。同時,以“保護個人信息 增強行業自律”為主題的“2012年中國個人信息保護大會”將于2012年3月15日消費者權益日在京召開,屆時評測專家組將發布對電子商務、婚戀、招聘等網站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和安卓手機個人信息安全狀況的測評結果。
北 京
北京生物醫藥創新促進平臺成立
2012年2月10日,北京生物醫藥創新促進平臺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吳湞、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出席會議并講話。
目前,北京生物醫藥創新促進平臺已有80余家成員單位,涉及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研發機構、藥物臨床試驗單位。平臺成立后,政府提早介入藥物研發,實現監管關口前移,確保生產出高水平、高質量的藥品。
吳湞對平臺的成立表示祝賀。他說,生物醫藥產業是人類的健康事業,平臺的運行要把握監管為民的原則,將用藥需求和用藥安全列到首位,提升中國制造的含金量和競爭力。
丁向陽指出,生物醫藥是未來本市的支柱產業,平臺的建立對于推動北京醫藥事業很有意義。本市老年病、慢性病和常見病多發的現狀,也對研發相關新藥的質量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平臺將整合醫藥技術創新資源,提高新藥研發效率,建立新藥研究、成果轉化、產品規模化生產、臨床應用之間的合作機制。
三高校聯合培養動漫人才
教育部日前啟動動漫高端人才聯合培養計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將組成跨校聯合體,共同承擔動漫高端人才培養任務。新學年考入北師大、傳媒大學和電影學院的學生,如果對動漫感興趣,有望跨校選課,學分互認。
北師大、傳媒大學和電影學院等高校每年選拔一批本科生進入實驗班,采用名師指導、小班教學、工作室制、參與影視制作、跨校選課和學分互認等方式開展教學,通過設立雙學位或輔修專業等多種形式,推動動漫類專業教學改革,促進藝術和技術融合,共同探索動漫高端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動漫高端人才聯合培養計劃,將重點探索改革人才選拔方式、改革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等環節。
北京78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
本刊訊#8195;2012年2月14日,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共有78個項目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26.4%,領跑全國。
在北京獲獎項目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有機發光顯示材料、器件與工藝集成技術和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新發傳染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工程建造技術創新與實踐”和“特殊環境下復雜類型油氣田規模高效開發關鍵技術”3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獲得的4項一等獎,占全國一等獎項目總數的36.4%;另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筑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僅有的2名最高獎獲獎者均出自北京,顯示了北京地區得天獨厚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實力。
據了解,在北京78個獲獎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獎17項,占全國自然科學獎的47.2%,同比增長20.5%,創歷史新高;國家技術發明獎5項,企業參與完成的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6項,其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達到57.1%,獲獎成果涵蓋了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批產學研合作的項目,緊密結合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需求,通過聯合攻關,突破了關鍵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支撐首都發展建設的同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因而獲得了國家科技獎勵。
另外,自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工人、農民科技創新評審組”以來,北京農民趙正義首摘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趙正義研制的“塔桅式機械設備裝配式預制混凝土構件基礎”,成為工人農民技術創新的代表。
本刊記者 陳治光
北京科普經費居全國之首
日前,北京市科委發布2010年度北京科普統計數據,2010年北京地區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20.42億元,比2009年增長14.78%,排在全國各省市之首。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地區共有建筑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類科普場館82個,比2009年增加9個。在這些場館中,科技館12個、科學技術博物館53個、青少年科技館(站)17個,分別比2009年增加1個、4個和4個。
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地區共有科普畫廊3898個,比2009年增加833個;城市社區科普(技)活動專用室1188個,比2009年增加285個;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2440個,比2009年增加395個;科普宣傳專用車148輛,比2009年增加67輛。
2010年,北京地區出版科普圖書2044種,年出版總冊數1445萬多冊,出版種數與發行冊數均排在上海、天津之前;出版科普期刊84種,年出版總冊數3526萬多冊;出版科普(技)音像制品560種,光盤發行總量108萬多張,錄音、錄像帶發行總量5120盒。
2010年,北京地區共舉辦科普(技)講座45520次,吸引聽眾661萬多人次,聽眾比2009年增長5%;舉辦科普(技)專題展覽5205次,1915萬多人次參觀,場次和參觀人次比2009年分別增長41%和22%;舉辦科普(技)競賽3347次,693萬多人次參與,競賽場次與參加人次比2009年分別增長16%與89%;舉辦科普國際交流活動442次,比2009年增長23 %。
科技場館建設的增長,科普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凸顯出北京科普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打造“種業之都”
北京召開首次種業工作會
2012年2月17日,北京市政府召開全市首次種業工作會議,本次會議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工作會議和《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意見》精神,安排部署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各項工作。
未來,北京將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和林果花卉四大種業,整合優勢種業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種業投入,提升北京種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全面提升北京種業發展水平,努力打造“種業之都”。
北京每萬人發明專利
擁有量全國第一
根據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本市專利申請量將近8萬件,同比增長36.1%,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高達26.78件,高居全國之首。
作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之一,按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相關目標,每萬人發明專利年擁有量為3.3件。本市不僅提前完成任務,數量更是“十二五”規劃目標的8倍多。今后,本市知識產權戰略還將進一步融入經濟的主戰場。2012年,本市將通過推動知識產權商用化公司的運營,把優質專利推向市場。
2011年首都籽種產業
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年會召開
本刊訊#8195;2012年2月24日,首都籽種產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召開了以“落實國家戰略 構建新型種業體系”為主題的“2011年首都籽種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年會暨良種創制與種業交易專題研討會”。
會上,聯盟理事單位及成員系統總結了2011年首都籽種產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工作;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部署了2012年工作,并對農科城良種創制企業育種能力提升專項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下一步,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籽種聯盟將對接北京市種業發展規劃,推進良種創制與種業交易中心建設,全面提升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首都籽種產業發展。積極開展聯合攻關與科技創新活動,重點探索聯盟協同運行機制,通過聯合各理事單位承擔種業創新項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提升首都種業企業育種能力。 本刊記者 郭劍峰
生命研究所4位科學家在美獲獎
近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晨、邵峰、張宏和朱冰4位博士獲得首屆霍華德#8226;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國際青年科學家獎。HHMI于2012年首次設立國際青年科學家獎項目,旨在鼓勵可能成為生物醫藥研究領域領軍人物的青年科學家,資助美國以外的17個國家(或地區)的杰出科學家。獲獎者將獲得為期5年的資助,獎金總額為65萬美元。
首屆HHMI國際青年科學家獎授予28位科學家,其中有中國7名優秀科學家,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我國的7名獲獎者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王曉晨、邵峰、張宏、朱冰,清華大學教授顏寧,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唐淳,南開大學教授胡俊杰。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認為,此次我國7名青年科學家獲獎,是中國近年來生命科學研究迅速崛起的生動例證。它充分說明,只要有好的科研體制和創新文化,我國的青年科研人員就能取得國際一流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