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上,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聯組討論發言,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培養,始終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代表們、委員們暢所欲言,建言獻策,共同探討金藍領培養之路。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要求地方財政也要做出相應安排。在職業教育方面,繼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四年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車秀蘭:防范職業教育“空心化”
職業教育一定要著眼于就業,就是所謂的以就業為導向。如果讓它承擔很多的功能成為“完人”教育、“圣人”教育,那是不切合實際的。
我理解的職教“空心化”或“空殼化”是指有些職業學校,特別是農村職業學校大樓蓋起來了,卻沒有實習實訓設備和教師,牌子掛在校門口,卻沒有學生來學習。資源閑置,作用發揮不出來,職業教育成了形象工程、燒錢工程,責任由誰來負?按照中央要求,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在政府,政府管什么,管規劃,管投入,管規范,管服務。現在各地都在加快調結構、轉方式,發展很快,所以科學規劃職業教育的布局結構很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要防止出現“空殼化”問題,就一定把職業教育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做好統一部署。
我認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該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豐富性,就是教育層次的多重性、教育方式的多樣性、教育手段的先進性,給進入這個體系的人以足夠多的選擇機會和可能性;二是開放性,它與經濟界具有高度的關聯性,與其他教育類型具有高度的關聯性,通道暢通,它向所有的人開放,為所有的機構服務;三是通融性,它與所有的教育都是通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習者在其中可以隨意進出,隨時轉換。
趙曉勇:用前瞻性眼光培養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要有超前思維,在人才培養上要有前瞻性眼光。從事職業教育的學校招進來的學生三年以后才能畢業,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三年以后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學校的決策層和上級主管部門應該客觀分析現狀,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就業方向。
職業能力教育是以能力建設為基礎的教育,能力建設包括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目前,我們的中等職業教育缺乏高水平的師資,這是制約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把校內的師資力量和社會各界的師資力量結合起來,共同努力,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于技能人才的評價激勵機制問題,其實也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大型國企,一般都有完備的職稱評定體系;另一類是中小企業,許多中小企業的職稱評定體系很不完備,不能充分利用職稱評定調動工程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提高技能的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充分鼓勵中小企業開展職稱評定,完善非公有制企業技術職稱評定的管理制度和服務體系,提高勞動者技能素養,把評定措施落到實處。
王洪軍:技能人才培育關鍵在于“實”
進一步強化優秀技術工人與科技人才都是企業寶貴財富的意識,克服 “重科技、重管理、輕技能”的錯誤觀念,在全社會逐步形成重視、培養、關心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新局面;投入足夠資金,建立專門培訓基地,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大批社會需求量大、技術含量高、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規范統一技能人才的層級標準。按照相應的層級,給予技能人才特殊津貼,使技能人才能夠在物質上得到相應的回報;進一步改革技能人才評價標準,使那些真正具有精湛技術的人才能夠得到符合水平的評價。
夏榮強:技能人才培養要多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智力資源
近幾年,政府一直比較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引進。但同時,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在數量上要更普及一些,要擴大人數和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一些海歸高技能人才或者高薪聘請的特殊崗位人員。而且,應該把這些資源在國內消化,借助這樣的優勢資源培訓更多的技能人才,可以考慮舉辦一些以海歸高技能人才為核心培訓力量的培訓班,消化、吸收國外智力資源。
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一定要契合生產環節領域的需要,不僅要培養市場真正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且要提高他們的技術含量檔次。要根據當前我們國家發展的需要,針對航天、造船或者鐵路交通等高新技術領域,培養急需的人才。
李書福: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關系到整個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問題。如果我國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沒有走出成功的道路,那么,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也很難提上去。
以高端制造業非常發達的德國來說,其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一種制度、體制和文化的認同。在德國,大部分人高中畢業后會去技師學院學習,不僅能夠學到真本領,還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邊工邊學,可以選擇是否繼續讀大學、研究生或博士生。而中國,一般是從幼兒園一直念到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高技能人才是一個國家的系統工程,不能埋怨學生不好,也不能埋怨學生的家長沒有眼光。中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可能讓學生愿意選擇職業技術學校。因此,我國在整個的人才選拔制度以及給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等方面還需要繼續改善。
張全民:把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業績考核體系掛鉤
制約高技能人才成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國家相關部門頒發的技術工人等級證,在部分企業中不能很好地與工人收入掛鉤;二是現在的新生勞動力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他們的擇業觀中,當工人是最無奈的選擇,勞動光榮的觀念、當優秀技術工人同樣能成為人才的觀念,并不被他們完全認同。
應進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激勵力度,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業績考核體系相掛鉤,引導企業制定與國家技術工人等級配套的工資體系。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應加大對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的宣傳。
馮東明:深化校企合作,共促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的方式應是靈活多樣的,因時、因企、因行業而定,基于我國目前職業技校自身力量薄弱、資金不足、缺乏實訓基地,以及大部分學生和農民工無意愿“脫產”到職業技校學習的現狀,宜重點鼓勵以下兩種“半工半讀”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利用企業實訓基地,建設“教學工廠”。二是把教室辦到企業上,建設“工廠教室”。培養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兩批,輪班到生產線上工作和在教室學習文化和理論。
同時,還應以企業和職校為對象,出臺一系列鼓勵企業與學校聯合辦學和促進就業的支持性政策,加大技能人才培養補貼和資金投入,促進我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劉雪庚:技能培訓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良方
要想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從根本上改變技能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必須扎實推進和深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首先,要發揮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的互動、聯動作用,啟動政府送政策、企業送崗位、學校送學位的“三送”培訓工程,大力開展技能人才的儲備工作。其次,要深化校企合作機制的改革,要以產業園區及其中企業為培訓依托,大力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就業和創業培訓、農民工培訓,實施“校企雙制”,走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能人才之路,形成企業的工人即為學校的學生,學校的學生即是企業的工人,入學即進廠,上課即上班,畢業即就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機制。
汪秀麗:在收入上體現技術價值
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教學過程需要大量先進、完備、仿真的設施設備以及配套的實習實訓場所。在辦學規模相等的情況下,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的2.35倍。因此在落實4%的過程中,要把增加職業教育投入作為重點,實現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占整個教育經費的比例穩步增長。除此之外,還應提高企業技能工人的待遇,盡快完善技能型人才的工資體系。
陳志列:技能人才要抓住機遇求發展
據我的觀察,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已經隨著人力成本和技術革新的需要發生著改變。如果政府和媒體能夠進行一定的引導,讓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機構數量和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的話,不僅能緩解我們國家制造企業的技能人才短缺現象,而且對于提升我國高端制造業水平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都會有非常大的益處。
現在國家從理念到實際待遇都很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和評價,而且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一直很大,這對技能人才來說,是非常好的機遇。只要人才的技術過硬,一定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