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路分析是職業院校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傳統的學科教學法是以大綱為基準,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教學方式。但由于這門課程是一門專業課,理論知識很抽象,這就導致許多學生最后失去了學習興趣。因此根據職校生的特點,探討符合職校生學習規律的教學模式,是目前電路分析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筆者學院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嘗試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邊學邊做,以具體的任務為目標,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它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電路分析課程中的實施
1.創設情境,布置任務
學生剛開始學習電路分析課程時,有很高的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要面對日益復雜的電子線路,加之隨著高校擴招,職業院校的生源素質越來越差,學生的學習心理上容易產生很大的畏縮恐懼感,影響了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設計一些簡單而有趣的任務,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
2.任務實施
由于職業院校的許多學生物理基礎并不好,遇到電路分析,非常容易失去興趣。而學生只能通過對某認知對象的自主決策,建構并把它組合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才能夠理解和使用所學到的任何一個新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組織、安排教學。例如:在摩托車照明電路的裝接與檢測教學中,可設置單電源電路的分析與檢測、多電源電路的分析與檢測、等效電路的分析與檢測等具體教學任務。通過相關教學任務可使學生學習電路及其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基爾霍夫電流與電壓定律的應用、疊加定理與戴維南定理的具體應用、電路的規范連接、電路基本參數的測量方法、萬用表等常用電工儀表的使用方法等知識與技能。
3.完成任務
教師在講解電路的過程中盡管演示得比較詳細,在教學中也進行巡回指導,但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例如,在講解線性電路分析方法這一章內容時,教師先介紹較為簡單并很容易理解的“支路電路法”,通過例題使學生發現用該方法求解時不僅列寫的方程數多而且方程求解較煩瑣,從而引導學生提出“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教師即可順勢引入“網孔電流法”、“節點電位法”等其他解決途徑;講解“戴維寧定理”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主動提出“該定理在具體運用中有什么用途”?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習,不僅能對“戴維寧定理”加深認識和理解,還為引出最大功率傳輸定理埋下伏筆。這樣通過積極引導,教師就可逐步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提高自學能力。
4.總結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考慮以下方面:與完成任務相關的材料是否齊全?制訂的工作方案是否及時?方案是否完善?能否熟練連接電路?是否具有安全文明意識?電工工具和電工儀表使用是否規范?任務實施過程中的原始記錄是否符合要求?課堂匯報是否流利、有無見解?是否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有無遲到、曠課現象?工作臺面是否整潔?工具和儀表使用完畢是否歸位?等等。
此外,電路課程中一個必須重視的環節就是實踐教學,即實驗和實訓。通過實驗和實訓,使學生真正掌握電路知識及實驗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識。學會常用電工電子儀器儀表的使用以及電路參數的測量和元器件的辨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初步掌握一定電氣工程技術的能力、識讀電路圖的能力和排查電路故障的能力等。
總之,電路分析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把握任務之間的關系,把握完整的工作過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電工操作技能,為他們學習后續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