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是機械、機電類專業必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基本概念多、名詞術語多、公式多、內容多、涉及面較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掌握該課程的特點,重視對學生的了解,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從而使教材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進一步為專業課的教學和生產實習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筆者在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技校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進行了大膽嘗試,對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進行了教學改革,使學生對這門課產生了興趣,教學效果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技工教育的宗旨是堅持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步入企業工作必須要看懂圖紙,所以筆者根據圖紙上的相關標注,將教學重點放在“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形狀和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三個章節上。在“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一章中強化基本概念及國標規定,弱化與精度設計相關的公差帶與配合的選用內容;將“形狀和位置公差”的重點放在對公差項目的理解和標注的識讀上;將“表面粗糙度”的重點放在輪廓算術平均偏差的理解和標注的識讀上。教學內容經過合理整合后,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
1.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刺激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活躍的因素,是求知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知識的魅力,通過課堂授課來吸引學生。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化難為易、化多為少,在短暫的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要盡量創造愉快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調節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要盡量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教具和實物來進行講解,力爭做到淺顯易懂(例如在講到孔和軸時,水杯就是很好的教具);在作業的布置上,給學生減負,使他們嘗到學習的樂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2.啟發引導,精講多練
針對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的特點,如果教師只是平鋪直敘地講,學生按部就班地聽,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教學效果很難保證。如果在教學中能采用啟發引導、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效果就會完全不同。例如在講解到極限偏差時,筆者會啟發和引導學生從桿秤稱東西的實例入手,使學生完全理解上偏差和下偏差的概念,并熟記上下偏差的表示符號;然后筆者進一步告訴學生極限偏差的標注方法,讓學生通過一些相關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
三、重點和難點的優化教學
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教師要善于總結和提升,用最簡單、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帶領學生巧妙地抓住重點、跨越難點。“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是本課程中最重要的內容,概念和公式比較集中。如果不理解概念和概念之間的內在關系,單憑死記硬背,很難掌握所有概念和公式。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理清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自然也就能記住公式了。如在極限尺寸、極限偏差與公差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極限尺寸是由設計人員給出的用來控制實際尺寸的兩個界限值,這兩個值在圖樣上不直接注出,而通過偏差的形式給出,這就形成了極限偏差的概念。由于極限偏差是極限尺寸減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實質上是以基本尺寸為基數,反映了極限尺寸偏離基本尺寸的方向和大小;極限尺寸又有最大和最小極限尺寸兩個值,偏差自然就有兩個:上偏差和下偏差。為了反映極限尺寸與基本尺寸的大小關系,極限尺寸是代數差,所以極限偏差可以為正值、負值或零值。與極限偏差不同,尺寸公差是允許尺寸的變動量,是用絕對值來表示的,因而數值前不能有正、負號,由于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公差不能為零值。
四、成績的評定
學生成績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單憑一次期末考試,是難以全面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學生期末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30%,現場考核占20%,期末閉卷考試占50%。這樣就能夠比較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定。
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基本要求。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教學改革必須從轉變教育觀念、整合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手段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 , 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長治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