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活動,學校教育管理過程就是輔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其目標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人的知識、智慧、管理才能和創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人類文明程度提高,人的地位、價值必然不斷提升,以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因此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迫在眉睫。
一、“以人為本”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涵
“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是體現人文關懷的一種哲學觀,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滿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滿足人的民主權利、公平公正要求、價值實現、精神文化等社會需要,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追求對人本身的關照、關懷以及人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以人為本”管理的含義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從人際關系方面來說,“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基點,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為紐帶,營造相互理解、團結合作的工作環境,達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目標。
二是從人的需要和發展方面來說,“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以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激勵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為根本指導思想來進行的學校管理,就是把學生作為學校管理活動的核心,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三是從人的行為與心理方面來說,“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在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基礎上,采取非強制性方式,在學生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將組織意志轉變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它的功能重在協調、激勵、互補和軟控制。
簡而言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條件,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二、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以人為本”的必然性
1.“以人為本”的管理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對象是青年學生,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特別是當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思想活躍,吸收新知識能力強,不愿意迷信權威。“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管理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正視學生的差別,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以人為本”的管理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知識經濟的到來,導致了社會產業結構、勞動性質和職業分布的重大變革。因此,當工業社會逐步走向信息社會時,工業社會的標準化特點漸趨消退,而信息社會的個性化、多樣化特色日益擴張,從而引發了個人和社會的雙重變革:一方面,個人的主體意識增強,關注自我的全面發展,并更多關注自我的興趣和愛好、自由和情感、尊重和理解、存在和價值等精神需要;另一方面,社會的人才需求轉向,以往相對固定、素質趨同的人才需求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需求格局。
3.“以人為本”的管理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學生管理工作是以管理者為中心的,管理者對學生具有絕對的權威,管理者與學生是“管”與“被管”的關系,管理者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控制、約束和懲罰學生。這種管理方式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起到過糾正學生錯誤傾向的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也帶來了種種弊端:一是僵化的管理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降低了管理質量,容易造成管理者與學生的隔閡,直接導致學生對管理行為的厭倦、抵制和逃避;二是這種管理方式造成學生的依賴性強,使學生缺乏獨立性與自主性,而管理者事必躬親,高度集權,束縛住了學生的手腳,長此以往,學生便失去活力與動力,進而因為沒有競爭力在走向社會后難以適應;三是增加了管理成本,不適合學生特點的管理方法必然效率低下,造成管理者隊伍的擴大或管理問題層出不窮,“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只能當作空話喊喊,徒增管理成本。
三、“以人為本”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途徑
1.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彰顯人文關懷
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是以人為本的事業,人文關懷是其核心。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一定要更重人情味,把服務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培養學生、激勵學生,圍繞著學生成長和成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尊重學生,“以人為本”的核心就是管理者對人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學生,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自由、權利,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要積極地、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己去摸索,讓學生學會學習。這里的尊重與信任,并不是在管理上對學生不理不管,放任自由,而是以一種更積極認真的態度,把參與管理變為學生自身的一種需求,充分信任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和相互協調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在尊重信任學生的基礎上體現嚴格要求。管理者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應該成為學生的良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準則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同時還應成為學生的益友,在學習和生活上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管理活動的主體,在教育和管理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一是要在學生管理的各個環節注意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著力引導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對權威的已有理論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思想。二是學生管理活動要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寬容的環境。所謂寬容,就是減少對學生各種創造性活動的干預,要勇于和敢于為學生的所有創新活動承擔風險和壓力,為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要減少對學生的強制和監督,只對學生提供一些方向性和指導性的建議和意見,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百花齊放”。
2.提倡“剛柔相濟”、重在“柔性”的管理模式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采用“保姆式”“警察式”“法官式”的剛性管理方式,會使學生的自立性、創新性受到嚴重壓抑,易出現抵觸或逆反心理,甚至消極心理,自暴自棄。但是如果只片面地強調采取非強制性的柔性管理,管理者對學生的違法違紀行為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把握不好易導致管理秩序失去控制,具有極大的風險性;同時柔性管理的實施客觀上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關心學生,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從而最大限度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乃至行為,這在現實中較難做到。另外柔性管理追求的那種依靠師生間高層次的“情”、自覺的“意”等非理性內在力量和“校園文化場”的無形制約,以激勵為動力來實現“無為而治”的境界,需要學校管理者和全體師生較持久的努力建設和積淀才能形成,管理周期長,短期內不易取得實效。
可見,離開剛性管理來談管理和離開柔性管理來談管理都是毫無意義的,應該做到“剛柔相濟”。我們對學生不能也不應該過于約束,應在適度的管制范圍內,采取寬容、理解、引導和真情來對待他們,做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注重個性與共性的融合,從而引導和激勵學生走向成功之路,所以,“剛柔相濟”的前提下重在“柔性”。
3.突出學生主體性地位,促進自我教育與管理
自我管理是建立在以學生為獨立個體的基礎上的,它強調研究學生的需要、興趣、志向,主張學校適應學生,一切以幫助學生個性發展為中心,其重點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能動性。
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學生按人才標準完善自己,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的要求,青年學生必須充分地發揮自己積極的一面,抑制消極的一面,通過發揮和抑制的過程,最終達到成才的標準。
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增強學校管理的科學性。學生自我管理與學生管理的良好結合,將使學校學生管理更為民主,增加透明度,提高學校管理的科學性。
4.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注重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是指個體通過一定時期的教育所形成的, 既適應當時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又為適應未來的社會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證身心有序、協調、均衡、健康地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與協調能力,其涵義可以從三方面把握。第一,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學生不斷地挖掘自身潛力,實現全面發展的能力。從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看,學生的發展,既包括知識的增加,更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學習過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學生的全面發展,意味著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是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方面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第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學生不斷學習、不斷完善,實現自主發展的能力。心理學研究指出:只有自主地進行學習,人的發展才是主動的、持續的。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每個人必須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得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第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學生不斷進取,實現終身發展的能力。終身發展意味著發展的著眼點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在校階段的發展,還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這就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本領,不僅要掌握中學階段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創造,從而去適應未來高速發展的社會。
“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21世紀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也是職業學校學生管理的具體體現,所以學校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的變革和挑戰,在人才培養上著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