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提高在職勞動者素質已成為教育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主要依靠中等職業教育。
一、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改革傳統辦學模式,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辦學模式,不斷充實內涵,辦出特色,提高質量,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1.組建職教集團,整合教育資源
肥城市根據發展需要,先后對比較分散的5處職業學校的教育資源進行了整合,成立了職業教育中心校,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后,肥城市委、市政府對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協調、解決,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提供保障措施,并在管理過程中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整合辦學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率上。可以說,這些措施的制定與實施為筆者學校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打通了綠色通道。
2.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又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勝任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雙重職責的復合型教師。在職業教育中,“雙師型”師資培養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也是彰顯職業教育特色、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開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筆者學校建立了40歲以下的年輕在職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制度,每年暑假期間專業教師必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至少1個月,制定好實習計劃,寫出實習心得,記錄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合作企業予以配合,合理安排。
3.走校企合作之路,培養高技能人才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6年簽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要想真正培養出適合現代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必須走校企合作的辦學之路。校企雙方從企業的需求出發,共同研究課程體系,共同研發教材,共同培育師資,共同實施培育計劃,實現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零距離、課程設置與職業活動零距離、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零距離對接。
二、校企合作的幾種模式
校企合作的關鍵是推進企業與學校的相互滲透、共同辦學,大力倡導“把車間建在學校,把學校建在車間”。要做好校企合作辦學工作,還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其中政府的宏觀指導和統籌作用尤為重要。在此就筆者學校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中的一些探索作一介紹。
1.頂崗實習
筆者學校先后與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多家企業簽訂了學生實習協議,實行“2+1”分段學習方式,即學生前兩年在校學習、第三學年根據所學專業到相應的企業頂崗實習,實習期滿后回校參加畢業考試,考試合格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學生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和企業的生產實踐相結合,既培養了獨立處事能力,又提高了實際操作技能,為畢業后進入企業直接上崗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訂單培訓
學校始終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強實踐教學,努力提高畢業生素質,達到企業“訂單”的要求。筆者學校先后與石橫特鋼集團、寶盛大酒店等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贏得了社會好評。
3.送教到企業
響應“技能下鄉”,實現課堂前置。筆者學校先后與銀寶集團、云宇公司等七家企業達成聯合辦班協議,采取進企業辦班的形式進行教學,利用學員休息時間組織授課,安排班主任負責管理考核。學員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成績合格,由學校統一辦理畢業證書和有關資格證書。學校充分利用辦學優勢,抽調骨干教師為學員上課,講授與企業生產相關的課程,現場授課,理論結合實際,易學易懂,深受企業歡迎。
4.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這種模式是由合作企業設計建設方案,并向學校提供儀器、設備和技術支持,建立校內“教學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也可根據自身條件和實際需要,在廠區車間內設立生產與教學合一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事實上,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可以用一點來概括,那就是“請進來,走出去”。也就是說,校內的專業教師和企業的熟練工人要達到有效的互動,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技工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直接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的,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
(作者單位:肥城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