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學生的擇業意識是一個普遍的和內在的因素,這一問題也映射出學校在價值觀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因而應當予以高度重視。大學生擇業意識是大學生對擇業價值追求、定位、評價、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也就是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并做出明確的職業選擇與追求。不同時期大學生擇業意識的變化不僅反映了當時大學生的擇業心態和觀念,也凸顯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擇業意識的影響。如何正確認識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新變化,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職業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面臨的新課題。為了解大學生擇業意識的現狀,做好大學生擇業指導工作,對魯南地區3所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一、調查情況
1.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魯南地區3所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50份,回收問卷1082份,回收率為94%,剔除個人基本信息不全、問題回答不完整的問卷38份,共得到有效問卷1044份,有效率為96.5%。
2.調查方式及數據分析
采用自編的擇業意識及影響因素調查表,該調查表包括一般項目、擇業意向、他人意見影響等內容,采取現場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調查數據采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
1.擇業時最看重的因素
調查顯示,高職大學生擇業時最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發展前景、個人興趣,選擇服務社會的僅占4.8%。具體結果見表1。
2.擇業時的區域意向
由表2中的調查結果可見,高職大學生在就業地點的選擇上,大多數同學選擇了沿海發達城市(40.7%)和內地大城市(39.6%),愿意到西部及生源地的較少。表明了高職學生不愿到艱苦環境工作的傾向。
3.擇業時的專業意識
在回答是否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而放棄所學專業這一問題時,有65%的學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這表明傳統的專業對口觀念已有改變,學生擇業變得更加務實靈活,這為學生就業增加了更多的機會。
4.他人意見的影響
高職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除受主觀因素影響外,還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們對這些因素也進行了等級評定,也分為1~5個等級維度,進行描述性統計。表3的結果顯示,受家庭父母的影響最大,其次考慮社會的評價,學校的影響分別處在第3位和第4位,這與文獻中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存在明顯的不同,大學生對家庭的依賴性明顯降低。這可能與他們的年齡階段有關,高職生平均年齡比中職生大1至2歲,閱歷比較廣,思想也比較成熟,獨立性也明顯提高。而高職生思想還不夠成熟,獨立性還比較差,對家庭的依賴性還比較強。
三、討論
1.擇業意識中的消極觀念
(1)過度追求“熱門”“時髦”的職業。“熱門”“時髦”的職業是職校學生普遍選擇傾向。在考慮職業時,學生更關注職業的聲望,如社會地位、工作環境、發展前途等,很少有人關心職業對學生的具體要求。學生這種片面追求職業的外在特征而忽視職業對學生的智力、能力、個性特征等具體要求的擇業觀念,勢必會影響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
(2)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期望值太高。職校學生正處在青春早期,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職校學生已開始初步形成了對自身和對社會的認識,但是,他們對自己身心特點及社會等方面的認識還較模糊,沒有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沒有準確地把握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能用長遠的眼光預測社會發展趨勢,沒有認清未來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選擇的職業往往脫離實際。
(3)貪圖享受,缺乏艱苦奮斗精神。職校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青睞于“掙錢多”“體面”“輕松”的職業,而對于艱苦的、工作環境差的、待遇低的職業很少有人問津。這樣就會造成一些職業趨熱而另一些職業趨冷的情況。學生把經濟因素當作選擇職業的惟一尺度,有的甚至想通過對職業的追求來實現對金錢的追求。學生這種不正確的職業觀念必定會干擾其職業的正確選擇。
(4)依賴心理較強。一些學生平時養成了對學校和家長的依賴心理,面對職業選擇,也存在著依賴思想。他們不能自主地選擇就業,總想依賴學校和老師、依賴父母和親屬為自己找工作。這種依賴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等靠心理,即等學校給自己推薦,等待用人單位找上門,等待父母、親友給自己找工作,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當自己的工作沒有著落時,又怨天尤人。
2.引導高職生端正擇業意識的主要措施
(1)加強擇業指導工作,完善擇業指導體系。大學畢業生的擇業指導是大學生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幫助大學畢業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保證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有效手段。做好大學生的擇業指導工作,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穩定發展和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畢業生擇業指導工作,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需要,選擇最有利于發揮自己才干的職業。
(2)培養健康的擇業心理,幫助其正確進行自我定位。健康的心理是形成正確擇業意識的關鍵,因此應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調適,形成健康的擇業心態,才能順利就業。當代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普遍過高,而與社會外界對其的評價認可相矛盾,其心理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落差較大。因此,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和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使自己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相一致,才能使心理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從而培養起一種健康的擇業心理并正確地進行自我定位。
(3)開展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對每個畢業生來說,在擇業時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個人的發展前程,有利于個性的展現和個人才能的充分發揮。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個人需要而排斥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利益也是不合理的。現實生活中就某一職業而言,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經常會發生矛盾,有時會很尖銳。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實現個人利益時盡量要與國家的利益保持一致,同時還要自覺地把個人利益的實現統一到國家需要中去,自覺進行擇業價值觀念的理性調整。
總之,應引導大學生重視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使他們在擇業過程中,把不斷進取的人生追求、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以及自覺為社會服務的意識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的就業價值取向。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1GG257)。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古邵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