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的最大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以,在政治課教學中必須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認為政治課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課程改革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程序就是學生自學。首先,教師預先設置學習目標,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他們帶著問題去看書,查找答案,通過自學等方式先掌握自己能夠掌握的內容;然后教師再針對學生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或指導,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政治課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政治常識,這給新知識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課前要多花時間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興趣,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每一節課教師都應留出10分鐘或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和提問,然后教師再發揮引導作用。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進而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學習“存款儲蓄利國利民”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先設計一系列教學問題讓學生自學:儲蓄的目的、途徑是什么?哪些部門可辦理儲蓄業務?儲蓄怎樣分類,有何區別?你辦理過儲蓄業務嗎?遇到過麻煩嗎,如何解決?筆者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先進行課外自學,再到課堂上討論,最后適當點撥。通過書本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學生開始認識到學習政治知識的有用性,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主動投入學習。
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中,學生要么洗耳恭聽,要么照本宣科地回答老師的提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習能力的提高自然無從談起。筆者認為,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帶著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一起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感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容易被激發。教師應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到學生中間,以民主、平等的心態面對學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討論,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發表不同見解,提出質疑,進行思想碰撞,大膽探索。同時,教師要及時因勢利導,糾正學生錯誤的觀點或認識誤區。良好的課堂氛圍會促使學生養成懷疑與求證的思維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得到提高。
如學習“價值規律”的知識點時,筆者引入了2009-2010年大蒜價格由每斤一角多上漲到六七元的事例,讓學生思考并結合案例提問題。學生自學了價值規律的基本知識后,提出如下問題:價格由價值決定,為什么大蒜的價格會偏離價值這么遠?影響大蒜價格的因素除了價值還有哪些?蒜農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各抒己見,相互學習,教師適當點撥,啟發引導。通過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使學生“活學”、“會學”,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三、傳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結合實踐質疑和討論,自主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提高,但要鞏固課本知識、提高能力,還必須掌握一定的自主學習方法。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探討政治課學習方法。比如研讀課本時抓住關鍵詞、句、段,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比和綜合,從點、線到面繪制知識結構網絡,對有關材料進行自主思考分析,對于需要記憶的知識點采用關鍵詞記憶法、要點記憶法、思維導圖記憶法,課后及時鞏固復習等等。如筆者在上 “聯系的觀點”這節課時,就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概括出以下知識結構表。
四、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領域
《普通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和理解知識,并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枯燥、乏味中解脫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拓寬了學習的領域,開闊了視野,學習勁頭更足,主動性更強。
課堂上,教師可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要活用教材中的“實踐活動”,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時政、進行情景模擬、開展典型案例教學等,提高學生參與現代經濟社會活動的能力,讓知識內化為能力,實現良性循環。
如講到“企業的兼并和破產”時,筆者介紹了曾為中國感光工業史寫下諸多第一的汕頭“公元”,先被柯達收購后又轉讓給樂凱的案例,由于“公元”曾是汕頭市引以為榮的企業,學生都比較熟悉,很想探究其失敗的原因。通過學習這一案例,學生掌握了企業兼并破產的相關知識,而在點題時筆者又進一步說明企業創新的重要性,為教材中所涉及的創新知識埋下伏筆。政治課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教材是“知識之樹”的“根”。結合生活實例,對教材知識進行進一步挖掘和聯系,是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近年來高考考查學生能力的重點,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課堂外的教學實踐活動和課堂教學密切聯系,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有社會實踐、學習競賽、參觀學習、調查研究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在認識、實踐、提升的自我教育過程中,體驗到知與行的統一。
如講“個人所得稅”時,筆者先教會學生計算方法,然后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計算自己父母每月應繳納的稅款。講“投資理財的選擇”時,筆者把學生分成4組,設置了儲蓄、債券、保險、股票4個小課題,抽簽確定每組的研究課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走訪投資場所,用課件展示收集到的圖片和數據資料,派代表進行課題的陳述。之后由其他同學提問,課題組成員答疑,教師負責點評和小結。課后筆者要求各小組撰寫小論文,并評選出優勝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體味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人。”我們要深刻理解陶行知先生的理論,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采取各種方法,啟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質疑,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又動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學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