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職語文教學的功能來看,閱讀無疑是學生了解社會、拓寬視野和理解生活的常用途徑。然而,在商品經濟時代,隨著信息化節奏的不斷加快,“短、平、快”的庸俗作品大行其道,“淺閱讀”不斷擠壓著經典閱讀的空間,成為一種絕對性閱讀。由于中職生相對“灰色”的學習歷史,他們的閱讀更多體現為對日常欲望的釋放和快感的追逐,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缺乏理性思考,對傳統與經典的閱讀更是無趣、無奈和無從。
一、“淺閱讀”的特征及影響
從2011年暢銷書排行榜來看,《盜墓筆記》《鬼吹燈》這類“詭異書”排在前列。而在校園調查中,筆者發現,懸疑科幻與校園小說是學生的最愛,鮮少有對百家講壇里《弟子規》《易經》等感興趣的學生,真正愿意去看原著或其中一兩段的,則幾乎沒有。淺讀物因為迎合了學生的口味,占據了當下中職生90%以上的閱讀空間,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俗文化也就不斷擠壓著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影響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度閱讀。
究其原因,“淺閱讀”體現了重感性輕理性、偏單一缺個性、多雷同少創新、強形式弱內涵等特征,作品的生產批量化、模式化、標準化、通用化,商品屬性占絕對地位,精神屬性所剩無幾。對于正處于心智成長期的中職生來說,長期流連其中,勢必會影響思維方式、職業意識和生活態度的正確形成。因此,中職教師非常有必要對“淺閱讀”的負面效應保持警惕,并積極引導學生回歸傳統文化閱讀。
二、傳統文化閱讀對于中職生的意義
現今中職生擁有相對充裕的物質條件、多元的價值取向和多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現代化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使得他們的傳統文化意識淡薄,對其功能更是認知模糊,甚至毫無概念。在中職學校,閱讀總體情況不容樂觀,而對于傳統文化的閱讀更是少之又少。
相較于其他專業,旅游專業對學生在傳統文化方面的要求更高、更直接。從旅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主要是“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模式,課程安排主要以“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學習”為主,秉持“實用”原則,而對人文課程的重視相對較少。通過對一些從事導游工作的畢業生的調查,筆者發現,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于游客問及景點常識之外的“古”常識感到非常棘手。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甚少,對文學、歷史、哲學、美術、音樂等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表現出一定的幼稚和淺薄。
處在新的歷史時期,巨大的文化浪潮不斷沖擊著現代人,旅游開始由“觀光旅游”向“文化旅游”過渡,旅游者不僅希望在物質上得到滿足,還有更多的知識追求,希望獲得信息、受到教益,得到文化享受,提高精神享受的質量。基于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閱讀的回歸,讓中職學生尤其是旅游專業的學生更系統、更科學、更自覺地了解和熟知中國傳統文化,激發閱讀興趣、拓展閱讀視野、豐富精神內涵、提高人文素養,為打造文化型導游員服務,為培養新型的旅游人才服務。
三、中職生傳統文化閱讀的回歸
在新編中職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仍占有一席之地。以古詩詞為主的內容,被單獨列為一個教學單元,但缺乏“中職個性”的閱讀指引和教學參考。以人教社《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為例,第一單元主題為“青春年華”,第二單元為“處世美德”,第三單元為“科學精神”,第四單元為“職場起點”,而第五單元則是“古代詩詞欣賞”,似乎并沒有作單元主題的概括。在詩詞閱讀教學實踐中,更多的還是在“以詩教詩”,視角偏單調、內容偏單薄、形式偏單一,即高中段與初中段沒區別、中職生與高中生沒區別、旅游專業與數控專業沒區別……結果是學生“厭古、怕古”,以致以現代人身份堂而皇之地拒絕“古閱讀”,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智慧在逐漸流失。
1.回歸個性
(1)回歸作者的個性。閱讀是讀者與作者跨時空的心靈交流。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把作品主旨思想的歸納作為教學的最重要目標,而對作者的了解常常出于一種“程式化”需要,寫作背景的介紹則更多關注事件本身。教師忽視對作者個性的探究,學生對作者的印象表現為“臉譜化”——李白總是豪放飄逸的,杜甫永遠是憂郁愁苦的……以致于在講授杜甫的《客至》時,即便有了背景分析,但很多同學居然不相信杜甫還有這樣的“快詩”,杜甫還有因為開心而喝酒的時候……其實,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彰顯作者作為“人”的個性,以此激發學生對作品及關于作品的其他文化的研讀興趣。例如,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兩句。今天,或許我們更多地是在講“水與愁”,但卻忽略了李白為何用“刀和杯”這樣的意象來抒發愁苦。可以此設問,從了解李白個性入手,讓學生主動去了解李白的生平經歷,進而探究中國的“俠義精神”和“酒文化”。而對于旅游專業學生來講,這樣的探究閱讀無疑對其專業能力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作用。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就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學一首詩上面了。
(2)回歸學生的個性。中國傳統文化廣博多彩、內涵豐富,如何在有限的閱讀教學中領略并吸收傳統文化的風采與精髓,將其內化為自身素養,這是語文教學的攻堅課題。簡單地說,在詩詞閱讀教學中,學生讀什么?怎么讀?這樣讀為了什么?筆者認為,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即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控地位,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和體驗性,在閱讀中體現個性。教師則應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發揮組織主導作用。例如,在講授《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時,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他們會想象赤壁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方,那里到底有著多少故事,哪些故事可以濃重渲染一番……這些疑問都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在這種動力驅動下的探究性閱讀不僅增添了他們的閱讀興趣,更增強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會讀出不同的效果。
2.回歸實踐
(1)回歸專業的成長。中職旅游專業學生的能力可分為基本實踐能力、專業操作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基本實踐能力既包括具體的實踐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獲得信息能力等),也包括基本的心理品質和素質(自信心、恒心、毅力、承受挫折力等)。專業操作能力是中職教育所特有的,按現在中職旅游專業設置看,大致可分飯店服務技能、導游服務技能和其他服務技能;知識運用能力主要包括旅游策劃能力、景點規劃能力、旅游線路開發能力、旅游產品設計能力、旅游紀念品開發能力、美學鑒賞能力等。而傳統文化的閱讀對于促進這些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客至》《歸園田居》時,就有學生提出詩中的場景其實就是一幅鄉村旅游開發圖,教學中附有景點開發大討論、旅游產品設計等環節,把詩詞的學習融于這些環節,讓學生在閱讀中升華自我,促其專業成長。
(2)回歸職業的發展。在詩詞的閱讀教學中,在教學參考書里我們會經常看到“學習作者……精神”之類的語言,其實對于那些“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類的作品很難處理,只有結合時代、結合生活、結合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來理解作者的心境,才可以讓閱讀變得更有實效性。例如,學習陶淵明《歸園田居》,教學中如果依據《教參》只對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大講特講、大贊特贊,或許未必會有多少現實指導意義,而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為閱讀突破口,讓學生去探究陶淵明的“職業環境”,如此是不是讓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有更多的思考呢?尤其是旅游專業學生,人際交往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職業素質。當然,我們不是要給出一個人際交往的量化標準,只是讓學生在這樣的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思考,增強未來職業發展的應對能力。
3.回歸多元
(1)回歸方法的多元。由于傳統文化距今久遠,閱讀中難免會有“興趣障礙”,因此教學中要創新方法,增強學習自愿性。其實,旅游本身具有強烈的娛樂色彩,面對幻化美妙的自然與人文風情,人們很容意怡情山水或有感而發。而教材中選取的詩詞作品也是對自然和社會的描繪與思考,如宋詞元曲本就是說唱的作品,同樣帶有娛樂性。相比于其他專業,旅游專業的學生更偏好學習的娛樂性,在娛樂中活躍思維,在娛樂中提升素養,在娛樂中歷練思考。在教學中,我們可從課堂教學的具體環境出發,創新開放式教學,發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放手讓學生品味作品的內在意蘊,從而產生思辨的火花。例如,學習馬致遠《雙調#8226;折桂令》,曲的主旨其實很簡單,但元曲的一大特色就是“俗語”的使用,不同時段,不同地段,都各有特點。而這對于旅游專業學生來講,了解并掌握它無疑會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而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延伸性閱讀,會大大拓寬他們的傳統文化閱讀視野。
(2)回歸價值的多元。對傳統文化的閱讀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與心得,有自己的評價,不能以知識增長為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增進。特別是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以《教參》的結論代替學生的實踐分析,應當給學生足夠的表達空間,珍視他們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經典閱讀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更好地適應生活。例如,《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中的周瑜形象,蘇軾一句“小喬初嫁了”耐人尋味,有些《教參》中說“周瑜因為有小喬與東吳孫策的關系而大展宏圖”,而“易中天評三國”里只是說“取了個美眉”,這里學生也會產生理解分歧。同樣,有些學生對于李白因狂放不羈而被“賜金放還”有些不解,他們不解的是李白“那么好的待遇”為何憤憤不平,即使是說為著政治抱負,但依然表現為不能接受。雖然我們要有一個主流價值的引導,但學生個性價值觀的表達同樣不可忽視。
傳統雖是舊的,但要常讀常新。從經典中讀人,讀人生,讀智慧,讀社會。教學中,把握“回歸”,讀出新內涵。
(作者單位:浙江科技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