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高語文的課堂教學就整體而言,在朝著理想的方向不斷推進,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會有很多的困惑和沖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一堂語文課如果不組織閱讀仿佛便不能生動,也就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于是,課堂上出現了花樣百出的閱讀:集體朗讀、默讀、領讀、分小組讀等等。可是讀的效果究竟如何?或者說是否有效果?筆者不得不說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備受困擾的問題。
一、有效閱讀的含義
什么才是有效閱讀?在筆者看來,“有效閱讀”就是實現閱讀的有效性,達到閱讀的目的,而閱讀無非有以下幾個目的:
1.提高語言的規范化程度
這是閱讀最直接、最淺層的目的,我們國家民族眾多,方言紛雜,規范的普通話閱讀有利于人們的交流、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發展。
2.解讀文章、感知內容語言等
這是閱讀的第二層次,通過閱讀來感知文章的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思想情感以及寫作特色和寫作目的等等,這有利于提高我們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得到美的熏陶和深刻的啟示
這是閱讀的最高境界,通過對文章的賞析達到對人情感的教育,美的熏陶。好的文章帶來有益的啟示,時時刻刻引導著我們,警示著我們,鞭策著我們。讓我們更積極,更向上,從而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二、職高學生閱讀現狀
1.職高學生閱讀的基礎
職高學生的閱讀基礎相對薄弱,由于這些孩子在初中時大多學習成績較差,容易被老師忽視,一般不會被叫起來領讀,單獨開口的機會幾乎沒有,久而久之就沒有了閱讀的興趣,在課堂上也往往是心不在焉,根本無法融入情境,就更談不上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了。
2.職高語文課堂的現狀
從事教育工作以來,曾進出過各種課堂,在各種公開課上,老師都是極盡自己所能,想達到好的閱讀效果??晒P者看到的大多數課堂是這樣的:
(1)閱讀方式多種多樣。追求閱讀的多樣性,集體朗讀、教師或學生范讀、默讀等各種方式都采用,朗讀書聲不絕于耳,可謂熱鬧非凡。
(2)教師引而不發沉默異常。閱讀之后,教師的提問卻無法熱鬧起來,這和我們的學生基礎薄弱固然有關,但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剛剛進行的閱讀的有效性。
三、對有效閱讀的思考
在熱熱鬧鬧的朗讀聲中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什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1.課前的閱讀準備
古人說得好:“文讀百遍,其義自見?!比绾文馨岩黄恼伦x懂讀透,筆者的想法和古人一樣,認為不是一遍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我們職高的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在課前閱讀,更別說去讀幾遍了,這就要求老師認識到這一點,做好課前的閱讀準備。
(1)布置閱讀預習作業。閱讀的布置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進行,能讓我們的學生對文章更加了解或者是更深刻地
了解。
(2)設置問題約束閱讀預習。設置好問題進行閱讀,會使預習閱讀更有目的性,從而更有效。我們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以便達到預習的最初目的。
(3)檢測預習效果,強化預習。如果只是布置了預習,而沒有檢查效果,對于這些自律性相對較差的孩子來說,往往不容易堅持下去,或者會敷衍了事。所以,一定要進行必要的檢測,以督促課前閱讀的完成。
北宋學者朱熹曾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極言了思考之前讀熟文章的重要性。
2.課堂上的有效閱讀
前些日子,聽某老師講解一篇說明文,課堂上讓同學們盡情發揮了“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這位老師對閱讀的重視程度。在教學的過程中,記不清學生齊讀了多少次。老師一聲:“預備!”學生便齊聲朗讀起來,聽起來煞是好聽,也好像積極性很高,但仔細品來似乎又覺得不是那么對味兒。一篇說明文,有沒有把它大聲朗讀而且不厭其煩地大聲朗讀的必要呢?這種讀的目的性究竟何在?筆者覺得課堂上的有效閱讀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目的地讀。職高語文的課堂似乎歷來缺少一些生氣,課堂氣氛往往會死氣沉沉,老師一個人也是越講越沒有激情,于是閱讀成了活躍課堂的良好方式,朗朗讀書這一幕便上演在各式各樣的課堂上。
可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想來很多人都沒有認真想過,最起碼沒有細致地想過。讀的目的有很多種,或消除字詞的生僻讀音,或理解詞語句子的含義,或歸納總結文段,或感悟文章情感的美好,或揣摩人物細致的心理等等。那你的目的是什么呢?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不能肯定地回答,那我們的學生就會更加茫然。所以請有目的地設置閱讀。通過有效的問題設置達到預想的目的,實現閱讀的效果。在這一點上,有很多老師做得很好。例如:秦昌利、周永紅老師就通過詞語、問題、題目、活動、情感等線索,牽動全文,貫穿整個課堂活動。我們的問題設計一定要有目的,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2)要有方法地讀。讀的方法不外乎朗讀、默讀、略讀、精讀這幾種方式,但不是任何一篇文章的閱讀,任何一個目的的實現都可以隨便用之的,不同的閱讀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
筆者覺得讀的方法或許可以從不同的體裁角度分一下類:第一,古文,文字大都很是拗口,生僻字也較多。在事前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是否可采用對個別“讀”的能力較強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然后讓其在課堂上領讀;或者干脆由教師領讀呢?這樣既消除了生僻字又節省了時間,也鍛煉了學生讀古文的能力。第二,詩詞,詩詞的語言凝練,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人往往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鑄在所描繪的生活圖畫里,從而形成某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要求我們能通過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從詩人的角度出發,想詩人所想,言詩人所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一首詩。第三,說明文,筆者認為大可不必大篇幅地朗讀,說明文讓我們掌握的無非是文章的結構安排以及所要向我們傳授的知識和它語言的特點等。而這些是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歸納的。據筆者個人真實體驗,大聲朗讀時很難用心地去思考某些東西,如果去思考了就不能大聲朗讀了。學生默讀同時靜靜地思考,思考語言的準確、嚴密,思考說明的目的,觀察文章的篇章結構,從而達到閱讀說明文的目的,實現閱讀效果。第四,議論文,作者寫作的目的無非就是讓讀者認同他的觀點,我們學習的目的無非是看他講了什么觀點,并且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來讓我們認同他的觀點。我們是否也可采用讓學生自讀去發現作者想讓我們認同怎樣的觀點,認不認同?為什么認同或不認同?學生會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再把所要完成的任務設置成適合的問題。第五,記敘文和小說一般較容易讀懂,但他們往往不會是簡單地記敘或者單純地去講一個故事,這就要求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懂得挖掘,挖掘背后的東西。除了可以運用以上的方法讀,在品味語言和人物形象時,我們還可以采用精讀的方式,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語言、行動等描寫的句子挑出來,讓學生細細地品讀,行為描寫的動作索性做做,心理描寫的索性閉上眼睛想想,語言描寫的索性說說。再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聯系社會現實,展開充分的聯想和想象,筆者認為也不難理解記敘文或小說想要達到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語段內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而不應該一味追求課堂的活躍而忽視了閱讀的有效性。
(3)要有發現地讀。“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古人說這樣的話,無非要告訴我們讀書要善于發現問題,并進行積極的思考而解決之,或許會滿頭霧水,但總會找到問題的癥結,這樣才可以真正地去學??梢娫谶€沒有學習文章之前,最重要的還是要讀懂,讀來讀去不知所云也不會有怎么深入的研究。而我們的學生大多數不會問問題,因為他們大多不自信或者根本就沒學懂,所以要學著教會我們的學生如何去問為什么,這也許才是教育學生的最好方式。
我們的學生如何真正做到讀得準確、流利、讀出文章內涵、體會出文章的情感以及韻味,如何在反復的讀書中去體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白x”不是說出口就結束的事,它需要我們花更多的心思去揣摩,希望廣大語文教師在課堂閱讀之前多思考一下,以便做到有的放矢、讀之有效。
參考文獻:
[1]朱熹.朱子讀書法[M].八旗書院.清光緒23年(1897).
[2]孫建平.有效閱讀,本色語文的價值追尋[J].語文教學通訊,2007(2).
[3]秦昌利,周永紅.運用線索牽動全文——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幾種手法[J].新語文學習,2007(1).
[4]王愛娣.美國語文教育[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楊旻旻.論有效教學的六大特征[N].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6).
(作者單位:浙江海鹽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