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教育燎原之際,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一萬余名畢業生中自主創業多達2000人次、共計5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的成績單,讓這所本就處于高位發展中的職業學校一騎絕塵;校園文化大熱之時,將教育的目光從三年校園生活延伸到終身職業發展,“班級后文化”概念的提出再次讓其獨領風騷。構建終身化教育服務體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浙江省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自我施壓:要讓教育回歸服務功能,在創新發展中許全體師生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花團錦簇,彩旗紛飛。2012年9月23日,寧海縣大(留)學生創業園開園儀式在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隆重舉行,3批共計30家大(留)學生創業企業正式入駐學校創業園。為強化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引導畢業生創業而建立的寧海職教中心學生創業園,卻結出大(留)學生創業企業的碩果?面對記者的疑惑,王建科校長微笑著解釋道:“搭建平臺以支持和鼓勵大學生邁出自主創業的步伐,此其一;讓我們學校的學生感受創業氛圍、獲得創業體驗、積累創業經驗、享受創業政策,此其二。”
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總能想人所未想,用新穎的思維和創新的舉措來提升學校的服務理念,搭建服務平臺,以構建終身化教育服務體系為己任,為學校的創新發展贏得了時間與空間,為學生的終身發展保駕護航。
提升創業教育影響力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職高學校培養的學生就是技術工人。但在職教中心,學生進校門的第一堂課就是創業教育。”王建科校長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民富之道,從學一技之長轉變為創辦一家屬于自己的企業,讓學生從找‘飯碗’變為造‘飯碗’,就是要讓職高生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讓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樂業者創業”,這是每一位職教中心人的追求和期望。帶著這種愿望,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開始了“八·二”人才培養計劃,也就是把80%的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把20%的學生培養成為技術創新與創業型人才。
前有95屆機械四班走出34名自主創業者的“95·4現象”轟動全國,后有“古鎮三寶”系列土菜風靡寧海,近2000人次的畢業生自主創業、5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的創業教育不但有了口碑,還立了豐碑。這也是吸引到寧海縣大(留)學生創業園進駐學校創業園的最重要因素。
“如今在寧海,大約2/3的農家樂都是我們學校的畢業生開的!”說起畢業生的創業成就,校長王建科臉上微微泛起紅光,連帶著聲調也提升不少。但是相比在農家樂市場上占據大半壁江山,畢業生將寧海土菜發揚光大更讓他感到欣慰。取寧海特色菜肴之一“前童三寶”之名,成功注冊“古鎮三寶”餐館,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畢業生李斌和吳偉能攜手創業,高揚寧海土菜旗幟,將“前童豆腐”、“前童小炒”、“前童香干”、“鳧溪香魚”等一系列當地的特色菜肴開發成一個系列。無獨有偶,畢業生尤建安開發的“臭冬瓜蒸小黃魚”和“魚炒飯”也成為叫座的美食。
沒有誰生來就是企業家,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的學生也不例外,之所以能涌現出一支如此大規模和高水準的創業大軍,得益于學校“為學生服務一生、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教育理念,得益于學校涌現出的一大批“終身班主任”,他們協助畢業生,做好就業創業過程中的出謀劃策和“牽線”工作。他們追蹤訪問畢業生創業、就業情況,組織開展校友聯誼活動,引薦、介紹相同產業領域的校友,組建校友qq群……如此盡心竭力為畢業生服務,難怪不少事業有成的畢業生都心懷感恩:“老師對我們的愛沒有期限,他們不止關注我們在校三年的學習生活,更關心我們步入社會后的職業發展,這種終身化教育服務真的讓我們受益終身!”
對畢業生的創業指導尚且這般用心,對于在校生的創業教育可見一斑。開辟創業素質拓展營,開展創業仿真模擬訓練,編寫創業教育校本教材,舉辦創業事跡報告會,設立創業者影廊,舉辦校友聯誼活動……對此,袁哲海副校長還介紹說:“我們的創業教育是分層次的,首先面向全校同學開設創業課程,進行創業啟蒙教育,其次將有強烈創業志向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成立創業素質拓展營,在創業園里接受全仿真創業模擬訓練,最后我們會為每位有志創業的學生安排一名創業導師,這些創業導師都是我校已經創業成功的畢業生,通過一對一的輔導和創業實踐,真正提升學生的創業素養。”
從學校創業園孵化出來的學生創業實踐項目“陶茗軒”茶藝館,以其精美的茶藝表演、專業的茶道知識和周到的品茶服務,不但成為寧海百姓熱衷光顧的休閑場所,更憑借“以文化促消費、在消費中感受文化”的獨特理念,榮獲2011年度光華創業精神大獎(BESA)全國決賽青年組冠軍,并代表中國到美國紐約參加了2012年全球創業大賽獲精神大獎。
創業教育不僅在于培養自主創業者,更在于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當代職業教育不能僅僅是“就業式教育”,更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務,不僅要讓學生“能就業”,更要讓學生“就好業”、“會創業”。”
當然,這種創業教育模式也對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的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常規的新教師培訓和骨干教師提升培養之外,副校長孔磊表示,學校還通過創業導師制來保證創業教育的高質量運行。專業教師、企業技師、優秀畢業生都是創業導師;課堂解疑、師傅帶徒弟、一對一輔導都是教育形式;理論學習、模擬訓練、創業實戰都是教育途徑。孔副校長說:“我們也鼓勵同學之間相互提攜,賦予同學更多的創業機會,這是畢業生之間所形成的優良傳統,我們也希望在校學生能夠繼續傳承發揚。”
彰顯校企合作生命力
寧海是著名的模具之鄉,長街地區更是中國傳統雕刻之鄉。2001年,根據本地區雕刻產業轉型的需要,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越來越重視數控雕刻人才的培養,并積極尋求合作伙伴。在母校老師的指導下創辦了北京時代雪龍有限公司并成功中標奧運工程的99屆畢業生李娜,當時正出任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數控雕刻機生產高科技企業——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培訓員,聽聞母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李娜覺得自己可以為母校出一份力。憑借多年工作所拓展的人脈,李娜積極奔走并最終促成了母校與北京精雕公司的合作。袁副校長介紹說:“北京精雕公司向學校無償提供最先進的精雕機,指導學校按照企業標準建立生產車間,提供專業的師資培訓,企業的技術專家還和學校的專業老師一起開發校本教材,共同培養人才。”由此,以“精雕數控班”為載體的“精雕”校企合作模式成形。
而這,還遠不是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校企合作的終點,更不是將校企合作與畢業生終身化教育服務體系結合的全部。王建科校長很自豪地介紹說:“受益于精雕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只是在校學生,畢業生也從中獲益良多!”寧波市凱博數控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恒國就是受惠者之一。
學校1992屆畢業生李恒國,畢業后從事機械雕刻機的生產經營活動,進入新世紀后,機械雕刻機已逐漸被市場所淘汰,李恒國急于尋找產業轉型的突破口。學校得知這一情況后,利用學校與北京精雕公司合作辦學所形成的技術與設備優勢,為李恒國提供最先進的數控雕刻技術學習平臺,協助他更好、更快地實現產業轉型。如今,李恒國所創辦的寧波市凱博數控機械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寧波市機床設備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和寧海縣數控機械行業協會會長單位,企業效益連創新高。
除了精雕校企合作模式之外,學校還采取了多條腿走路的方針,多措并舉,從體制、機制上保障校企合作。與當地旅游局、商業局、行業協會等部門、機構合作,開辦寧海縣徐霞客旅游學校、寧海縣模具設計與制造學校,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讓行業、企業從校企合作的參與者轉而成為學校的主辦方,以此提高他們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中職、企業”三方攜手訂單式培養,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為學校的專業建設和師資培訓提供幫助與指導,而學校則為當地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高職院校輸送學識豐富、技能過硬的生源;與德國安格爾模具技術公司合作成立中德合作模具班,使中職模具人才的培養漸趨高端化、深度化……
談到為什么如此重視校企合作,王建科校長道出了其中的緣由:“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有兩個主體,一是學校,二是企業,二者缺一不可,離開了企業的職業教育,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
打造多元文化競爭力
是什么讓這所學校得以煥發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記者一走進這所學校,就得到了答案。精神抖擻、列隊走來的方陣雖未著軍裝,卻處處盡顯軍人的颯爽與剛毅;排放井然有序、規范統一的生活用品,無不彰顯出部隊的文化與紀律。走進學校,儼然置身于綠色軍營。學校要求學生在儀容儀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以及軍容風紀方面向軍人標準看齊,還制定了嚴格的“一日生活十二項條令”,來保證軍隊文化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能夠相融相滲,真無愧于原總參謀長遲浩田上將題寫的“寧海縣后備軍人學校”之名!
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是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第一要求,企業總是將人品、敬業、責任感作為聘用員工的先決條件,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在借鑒部隊的組織觀念、紀律意識、團隊精神的基礎上,將部隊行為規范與學生行為規范相結合,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學會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惡。如今,在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軍隊文化熏陶下,學校學生身上多了一份軍人的沉穩與果敢。
在此基礎上,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還將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質培育與后備軍校管理模式串聯在一起,構建起以“三元整合”的德育體系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因長期學業失敗而引起的自卑情緒,因飽受輕視而造成的自我認同缺失,因弱勢家庭所固有的生活困難而導致的群體疏離……主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副校長袁哲海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心理健康是學生學業、事業成功的基礎,學校通過和諧的人際互動、多元的成功經驗、分層的心理關懷,為學生構建一個正向情感支持、正向關系支持、正向經驗支持的心理輔導機制,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因此,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心理困擾,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對全體學生開發潛能、對可能發生心理問題的學生防微杜漸、對有行為偏差的學生輔導矯正,構建起三級輔導機制。“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僅能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應用技能,更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健康的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心理承受能力,為一生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王建科校長雖不善言辭,但他樸實的話語中卻浸滿了對學生的愛與期待。
將這份對學生的關懷延續到畢業之后,“班級后文化”概念的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的又一創新之舉。王建科校長在全校教職工會議上多次引導教師:“班主任老師不僅要做好在校學生的三年管理工作,更要關注畢業生日后的職場發展,將教育的目光延展至學生的終身發展。”每年舉辦一次校友聯誼會,每五年返校召開一次同學會,不定期地對畢業生進行追蹤訪問……為了改變教育的“短視”現象,關注畢業生的未來發展,學校還建立起完善的評價機制,定期評選“優秀終身班主任”,使畢業生終身服務體系固定下來并形成制度。
“打造一所學校就是打造一種文化,文化是競爭的核心力量。而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所以其校園文化也應該是一種開放的、融合的文化。”多元文化的建構,使得寧海縣高級職業技術中心學校凝聚起良好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文化力量的感召下,全體教師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教學面貌煥然一新。這些喜人的變化一一落入王建科校長的眼中,也更讓他堅信文化育人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