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課教師,除了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服裝設計理念和各種表現手法,以及各種設計要素加以巧妙糅合,根據思維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實施教學,以求在探求事物的過程中,當遇到各種問題時,學生能夠重新組織概念,從而產生新的設計。
美感,是人們在欣賞審美對象時所產生的動情的、積極的綜合心理反應。那么如何啟迪和造就學生的審美感知,撥動其心弦,培養其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從而去發現新的美,便成為服裝設計教學的首要任務。對此,究其教學方法和手段讓人感覺相互雷同,即所有的教育教學研討似乎都相對集中于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體系的建立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等,恰恰忽略了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以及能夠激發心理各因子產生連鎖反應的客觀環境條件。由于缺乏對受教育者心理各因子的挖掘和培養這一重要環節,而導致教學的整個實施過程基本上都在室內進行,這種毫無審美對象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善于動情心的召喚和培養。
那么怎樣做才能觸發心靈,取得“格物致知”,以達“格物致新”的教學效果呢?筆者就服裝設計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敘以我見。
一、情境融入法
情境融入的做法是將學生置身于大自然,讓他們去享受、去觀察、去撲捉大自然的美,教師在一旁就美的形態、美的色彩、美的形體、美的造型從細節上加以引導和解說。美妙深動的語言,加之濃厚情感色彩的表述,易于激發學生們的動情心,由此產生心理各因子的連鎖反應,從而誘發和熏陶熱情奔放的情感,擁抱美好生活的胸襟。為此,要注重以下三種因子的挖掘與培養。
1.興趣性因子
興趣性是獨立思維的第一要素。盡管人們對周邊的一切司空見慣甚至認為完美無缺的事物中,往往包含著許許多多的未知世界等待人們去體驗、去認識、去發掘、去研究。顯然,在動情心的驅使下,興趣性因子才能對事物的認識起到積極作用,它將促使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持續、拓展、縱深以致發現新的、美的、可借鑒的素材。所以培養學生善于動情的心和學習興趣是首要任務。
2.懷疑性因子
敢于懷疑是啟動興趣的又一要素。當學生從不同角度聚精會神觀察某種事物時,會產生與他人不同的觀點和質疑,對質疑的提出和討論將有利于學習興趣的進一步延伸,這就為培養創造型人才提供了客觀條件。通常客觀上已知的東西往往易被人接受,而未知的東西常常被人忽略,只有在欣賞審美對象時才會有所發現而產生新的靈感。因此注重懷疑性因子的啟發和培養,將有利于學生對未知事物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使之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并形成新的思維而導致新的發現。
3.自變性因子
自變性是開拓創新者最重要的思維品質。它由興趣而使然,它的自變性在于不同于他人的思考和見解,這種徹底的獨立思維既要獨立地堅持又要獨立地改變,既要“獨”于人又要“獨”于己,既要敢于打破舊框框的束縛,又要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維框框,這樣才能出現創新的變動。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讓人探索、思考和有待發掘的美的素材。所以特定環境易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開啟真善美的心,用一雙敏銳觀察的眼睛去再現生活,美化生活。
二、拓展想象法
創造性思維往往啟迪人們從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想象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環節,它是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之上的表象運動,即表象的再現、組合和改造,并通過分析、綜合創造新的形象。以往的教學活動比較注重再現性思維,學生只要就書上寫的、老師說的按葫蘆畫瓢重復既可得滿分,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思維多向性的培養與延展。再現性思維習慣在已知的舊路上徘徊,而創造性思維則以尋找新路為己任,能以多向思維方式開發事物的質與量,使思維的廣度得以發展。服裝設計教學特別要強調思維多向性的培養,因為設計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內容的精煉與創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維的多向性主要依賴以下三種機制。
1.發散機制
即在一個問題面前盡量提出多個設想和答案以擴大選擇余地。
2.換元機制
即在多種因素決定的事物中以變換其中一二個因素來開拓新的思路。
3.轉向機制
即當思維第一個方向受阻時能自覺轉向另一個方向,所以善于轉向的人,思維越“逼”越活、越“逼”越快。
在服裝設計課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人才的創造能力、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上,同時在細節上更要把握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并遵循思維活動規律,才能實現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江西工業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