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中等教育改革和創新的發展方向,并就如何采用革新型管理模式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革新 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
近年來,大部分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與就業需求差距較大,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很難勝任崗位。這樣導致職業學校陷入就業率降低、生源減少的惡性循環。
職業學校需要研究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某中專學校建立了一種新的學生管理評價制度——“工資制度”。學校摒棄了傳統的評分評估系統,采用公司化的教學管理模式,變學校為公司,學生為員工,要求每個學生掙到特定的薪水才可以獲得畢業證書。該校采用此模式后就業率達95%以上。
《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行動計劃(2010 — 2012年)》(草案)表明,中等職業教育最近幾年的改革方向是: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和工學交替。因此,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樹立新的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布局結構,促內涵發展
近年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迅速擴張。教育部的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基本實現了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相同的目標。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說:“這標志著國家已經具備了三個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備了大規模培養數以億計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備了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備了服務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基本能力。”但是,魯昕也指出,中等職業教育也還存在著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專業體系與產業和職業崗位不對接、課程體系與崗位技術標準不對接、教材內容脫離企業實際、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仍被普遍采用等問題。不論是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的職業教育相比,還是與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都有很大距離。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新的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布局結構,走內涵發展之路,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能力與質量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從宏觀的角度看教育,提高教育對社會和市場的貢獻率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體現了“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路,強調面向產業發展謀劃改革創新,突出服務產業目標,力圖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對國家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而且計劃對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每項措施都有明確的目標、路線圖、時間表和實施載體,力圖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對行業企業用人的針對性。我們應當從宏觀的角度看教育,以產教結合、校企一體、工學結合為改革方向,圍繞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而“變”。要促進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工作崗位和教材內容的深度對接,并不斷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服務經濟性,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市場針對性和經濟貢獻率。
三、創建革新型管理模式
筆者以某中專學校為例,探討如何采用革新型管理模式。
1.擴大校企合作的辦學空間
該中專學校在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高效的“學校與企業合作,產教結合”的發展模式。一方面通過社會培訓謀求發展空間,增加學校吸引力;另一方面,堅持學校企業合作、加強聯合辦學、謀求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積極推行“教學工廠”的教學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實現新的跨越。
2.完善校企合作組織,加強校企合作機制
該中專學校重視企業合作工作,把校企合作納入到學校的辦學規劃中,特別設立了校企合作辦公室,以學校的機械、汽車、電子專業為主,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組織。該學校還成立了由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建立了有關合作規則和條例,定期舉行活動。企業可參與學校管理,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專業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師資培訓、教學和新產品的研發工作。
3.引企入校,實現企業與學校合作共贏
許多企業陸續入駐到中專學校,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實訓室,共同研發新產品,做到“廠中有校,校中有廠”,共同培養了職工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學校派教師下企業鍛煉,參與企業技術研究,實現企業與學校合作共贏。
4.以職位需求定位課程設置
學校積極參加集團的各項活動,以集團職位對人才的需求來主導教學模式改革,把學生培養成為高技能和創新型的企業人才。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強調以實用為原則,根據企業的建議,重組課程設置,達到課程結構化、模塊化。加強專業課程的教學針對性和實用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采用信息化教學。
5.實現校企“無縫對接”的崗位技能培訓
學校在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把普通教室搬到企業,讓學生現場操作培訓,使學生在校期間可以熟悉和掌握生產技術,實現了校園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實現學生畢業和上崗“零過渡”。此外,學校還設立了專業技能鑒定站,使學生和企業員工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張集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