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綜合生存能力”為導向的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針對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按照教育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中“要改革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管理模式”等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借鑒“整合能力本位教育觀”的課程思想,以綜合生存能力為導向,以提升農民工城市生存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構建動態化的“模塊式”課程體系,以規范農民工職業培訓,全面提高培訓質量。
關鍵詞:農民工 綜合生存能力 培訓課程
資助金項目:四川省教育科學規劃辦普(職)教重點資助金項目。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龐大而特殊群體。他們戶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的亦工亦農,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推進城鄉一體化作出了重大貢獻。農民工群體的命運如何,預示著中國究竟能夠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市場經濟國家。同樣,這個群體的素質如何,也影響著中國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民工的培訓與轉移,各級政府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訓與轉移工作,但仍然存在著培訓目標低、培訓內容單一、培訓方式呆板和培訓效度不高等問題,致使培訓后的農民工雖然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初步具備了上崗技能,可是在文化素質、道德觀念與生活習俗以及法律知識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文化素質低制約了他們可持續發展;城鄉差別導致日常生活和社會關系上的不和諧;法律意識淡薄導致犯罪以及正當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技能匱乏使農民工在城市生存困難。這些問題所產生的直接后果是:失去了人力資源轉化成為人力資本的優勢,微觀上使農民工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相對下降,宏觀上削弱了社會經濟增長質量。
農民工的個體發展要融入現代社會的宏觀發展之中,必須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流動出行技能、城市生活技能、就業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以及不斷開發自身潛能和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稱之為“綜合生存能力”。現有的農民工培訓缺乏科學的課程體系,致使農民工“綜合生存能力”難以提高。面對目前農民工教育培訓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只有改革原有的培訓內容和方式,探索出“社會滿意,農民工樂意參與”的以“綜合生存能力”為導向的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才能有效地實施農民工職業培訓,保證培訓質量。
一、構建以“綜合生存能力”為導向的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
針對目前我國農民工教育培訓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中“要改革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管理模式”,“強化產學結合,組織開發‘模塊式’課程”的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借鑒“整合能力本位教育觀”的課程思想,以農民工融入城市所需“綜合生存能力”為導向,以提升城市生存技能和發展能力為目標,遵循基礎性、實用性、 綜合性、多樣性和發展性原則,按照培訓內容和時間列出不同的培訓工種菜單;再根據農民工在城市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技能和發展能力設計課程菜單,構成動態化的模塊式課程體系,見下表。
二、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的內涵與特點
1.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的內涵
以“綜合生存能力”為導向的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采用“橫向三模塊、縱向兩系列”的矩陣結構。該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通用技能和職業技能三個模塊,以模塊形式,將農民工在城市生存與發展所需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公共基礎模塊開設法律常識、職業道德等課程,教會學員做人的基本準則;通用技能模塊開設城市生活常識、普通話、擇業教育等課程,教會學員謀生的基本技巧;職業技能選修模塊按照不同工種、不同崗位開列不同的課程菜單,讓學員自主選擇自己愛好的專業和工種,教會學員就業的基本技能。
2.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的特點
(1)工種動態化:培訓學??纱_定幾個相關學習工種,根據勞動力市場調查分析,以提高農民工綜合生存能力為目標,靈活變化學習工種。
(2)層次動態化:根據農民工的文化基礎、能力差異和培訓目標的不同,實施分層教學。模塊層次可分為單項技能與多項技能;高層次多證,低層次少證。
(3)主體動態化:“動態化模塊”為農民工提供了自主選擇學習模塊的權利,可促進農民工個性的發展。學員可根據本人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及求職意向等選擇學習
模塊。
三、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實施的相關因素
1.課程體系的主要指標
培訓時間30~60天,240~480學時;職業技能教學216~432學時;基本素質教育學時與職業技能教學學時之比為1~2∶8~9。
2.課程模塊設計與選擇
課程模塊是將農民工在城市生存與發展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劃分成若干個獨立模塊,再根據不同需要選擇其中若干個模塊組成各種教學計劃。
(1)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通用技能課程模塊的設計與選擇。公共基礎和通用技能模塊以人的和諧、全面、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遵循淺顯性、廣泛性、生活性等原則,根據農民工和社會的需要,公共基礎模塊主要包括法律常識、職業道德與職業紀律等,通用技能模塊主要包括擇業、簽訂勞動合同與維權、文明生活方式、安全生產、普通話等。通過兩個模塊的設置,為提高農民工城市生存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一個學習平臺,為農民工有效轉移奠定基礎。
(2)職業技能選修課程模塊的設計與選擇。職業技能選修課程模塊的設計按照不同工種、不同崗位開列不同的課程菜單,讓學員選擇自己愛好的專業和工種,滿足就業和考取上崗證、職業資格證,獲取勞動準入資格的需要。包括工種、單項崗位職業能力與考證課程模塊設計、
選擇。
①以一個工種為一個模塊。每一個工種作為一種技能,每一種技能作為一個模塊。一般一個專業至少可設計三個以上的工種模塊以供農民工學習選擇。如機械加工可設計車工、鉗工、焊工三個工種模塊。
②專項技能課程模塊的設計與選擇。每一個工種一般由若干專項技能組成,一個專項技能可為一個子模塊。如車工按照專項技能的要求可以設計為車削外圓及端面、車削圓柱孔、車削溝槽及切斷、車削內外錐體、車削三角螺紋、車削簡單特形面、車削特種復雜螺紋、車削復雜特形面、車削復雜曲軸、車削復雜箱體零件和編制工藝規程等11個模塊。
農民工可根據所從事的工作崗位選擇需學習的專項技能模塊。例如A機械加工廠只需一名工人,他承擔著全部車削加工任務,若他要上崗就必須完成11個模塊的培訓;而B機械加工廠的規模稍大,需雇3名工人,每人只需承擔一部分工作,那么每人只需完成自己崗位上所需的3個或4個模塊的培訓即可上崗,這3個或4個模塊就是一個模塊課程;如果規模更大的C汽車修理站分11個崗位,那么每一個工人只需完成一個模塊的培訓就能滿足相應一個崗位技能的要求,在這里一個模塊就構成了一個模塊課程??梢?,任何一個模塊從技能角度看都是獨立的,其結果是一項服務,因此在一定條件下一個模塊就是一種就業技能,就是一個模塊課程。
③職業資格學習模塊設計與選擇。任何工種均可進行工種等級分析,根據每一個崗位具體的任務和技能要求,將其設計成若干專項技能模塊。如車工按照高、中、初級工的考核要求就可以在11個項目中選擇相應模塊學習。
3.課程體系的實施
課程體系的實施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必須滿足培訓需求、社會需求和農民工學習的需求;在教學組織實施手段上應采用“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模塊教學策略,可運用案例教學法、講解—示范—訓練—點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方法;在課程評價上可采用培訓單位內部考核與社會職業資格考核相結合的方式。
四、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實施效果
將以“綜合生存能力”為導向的農民工培訓課程體系在全市各農民工培訓單位推廣應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提升了農民工綜合生存能力。通過該課程體系為農民工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和自選學習模塊,激發了農民工的學習興趣,讓農民工走出了“要我學”的困境,提高了農民工基本素質和專項職業技能;另一方面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改善了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使培訓質量與農民工的經濟收入和產生的社會效益成正相關。
五、有待深化的問題
目前,農民工培訓過程中,教材理論知識多而雜,技能訓練的內容可讀性差,文字多而插圖少,不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為此必須加強農民工培訓教材與教學軟件開發,開發出圖文并茂、適于學員自學、與課程體系相適應的模塊式教材和將技能培訓內容制成訓練課件,讓學員可利用微機和課件先作虛擬的技能練習,然后再在實物(機器設備)上進行操作訓練,以縮短培訓時間,提高培訓效率。
參考文獻:
[1]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2]鄧澤民.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3]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楊海燕.城市化進程中職業教育的特殊價值——促進轉移農民的市民化[J].職業技術教育,2007(22).
[5]農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財政部.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2003年9月發布).
[6]教育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2004年3月發布.
(作者單位:四川省巴中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