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寫作要靠天賦和靈感,所以天賦和靈感一直被神化。傳統觀念認為天才是不可培養的,北大公然聲稱大學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韓寒的爸爸也在采訪中說過:“韓寒不是培養的。”
該是打破創作天才神話的時候了。多蘿西婭的《成為作家》就是一本打破“天才是不可教的”之神話的書,她認為那些傳說中作家的“神奇魔力”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那么神奇,甚至是可以傳授的。包括作家的信心,作家的氣質,性格,生活和讀寫習慣,思維方式,觀感方式,想象力,毅力,意志力,都是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可以訓練而習得的。
成為作家的第一步是要成為一個好的閱讀家,閱讀你感興趣的優秀作品,思考這些作品寫得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這個是你創造性學習和繼承,并揚長避短的基礎。
第二步就是創作性模仿。藝術不只來源于生活,還來源于藝術。模仿你認為優秀的,你欣賞的,你認為寫得比你好很多的,你認為絕妙的東西。仔細研究,逐字細讀讓你佩服的地方,看他是如何做到的。你甚至可以把好的句子篇章當格律詩一樣去填字填詞。這里的模仿,不是復制,而是創意性的練習,可能寫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佳作。
比如讓郭敬明模仿“在一個夜黑風高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就可以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句子“在一個草長鶯飛櫻花盛開的季節”。留意這些經典的恰如其分的用詞,不一定是最華美的,但是一定是最適合的、最貼切的。
我曾采訪過一個80后作家,他很神秘地告訴過我,他的秘訣就是一字一句地模仿他認為經典的作品,我當時并不以為然。那時候多蘿西婭的《成為作家》還沒有翻譯成中文,無論是一種英雄所見略同,還是他過早地讀過了英語版,我都相信他是這種“秘訣”的成功受益者。
這種“秘訣”的成功受益者,單單是以80后作家為實例,可謂數不勝數。很多人驚嘆80后文學的神奇,驚呼80后為“外星人”,其實是因為他們與80后作家之間存在著嚴重代溝和隔閡,他們不知道80后接觸的是哪些東西,喜歡的是哪些東西,繼承的是哪些東西,創造性地模仿了哪些東西。80后文學不是憑空產生的,無論在藝術上或思想上,雖然有開拓和創新,那也是從創造性模仿的訓練開始的。
漫畫、網絡文學、童話故事、歐美影視等對80后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郭敬明的《幻城》從故事架構,到人物外貌,人物的魔法術,到玄幻的境界,甚至到主人公的情感、價值觀和臺詞,都明顯模仿日本漫畫《圣傳》;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從主人公的名字,到主人公的言談舉止,到故事情節發展,到北京風情和地方方言,都明顯參考了莊羽的網絡小說《圈里圈外》;李傻傻的《紅×》從人物形象,反成長的思想情感主題,甚至人物的氣質言行,敘述的視角、線索,甚至“麥田”的意象等都有對塞林格《麥田的守望者》模仿的痕跡;張悅然的《葵花走失在1980》里的葵花為了去見自己心愛的畫家,以生命的代價與女巫交換人的形體、人的雙腳的整個構思,明顯受到了安徒生的《海的女兒》里美人魚以美麗的聲音和腳踩刀子的深痛代價去換兩條人的雙腿去見自己心愛的王子的故事情節的影響;韓寒的《三重門》從思想立意,到語言風格,到產生的審美風貌,都會讓讀者想起錢鐘書的《圍城》,這些模仿都是比較成功的創造性實驗。
有的同學會說,那韓寒也不是培養的呀,他高中都沒畢業呢。他是沒在學校里讀書,但是要知道他老爸就是文學愛好者,職業是編輯,他家里有很多書,他從小就耳濡目染,讀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要不是很小就讀了《圍城》,他能在17歲就寫出了圍城風格的《三重門》嗎?韓寒的確很聰明、很有天賦,但也是因為他有條件,并很好地利用了這些條件釋放了自己的天賦。試想如果不是受他爸影響,很早就接觸文學并愛好文學,如果他不勤奮,沒有認真讀那些書,并用心地去模仿和練習,那么今天的文壇就不會有韓寒的名字。
大家都知道,郭敬明更是被多次爆出抄襲。其實,這恰是郭敬明的聰明過人之處。他很早就找到了成為作家的秘訣, 就是從創造性模仿開始。雖然很多人指責郭敬明,法院也判郭敬明抄襲并賠了錢,但是誰也沒否認郭敬明自身的勤奮,和他在模仿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要知道《夢里花落知多少》賣了幾百萬元,他才賠了20萬元,這就說明法官還是承認他只是抄襲了很小一部分。他不是完全照搬和抄襲,只是模仿痕跡太重,就有了抄襲的嫌疑。
這里不是鼓勵抄襲,而是重復一下牛頓說過的真理:“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也就是說要學會學習和繼承別人的優秀成果。很多很傻很天真的同學至今認為模仿別人是丟人的事,甚至認為模仿會喪失自己,其實在任何領域都沒有一個人能完全靠自身的天賦和靈感成為大家,都是要學習別人、借鑒別人的。也許你會說80后作家都不是大家呀,那么,我們就說魯迅吧。魯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記》大家都熟悉,但是如果你讀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就會覺得似曾相識。兩者不僅用的都是日記體,而且內容、人物、結構、情節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兩篇小說不僅題目相同,結尾也類似。兩個狂人最初都是走出門外,看到街上有人要迫害他們的跡象。果戈理的狂人呼吁:“媽媽呀!救救你可憐的孩子吧!”魯迅的狂人也吶喊:“救救孩子!……”可以說魯迅創造性地模仿了果戈理,沒有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就沒有魯迅的《狂人日記》。
以上隨手拈來的案例,只想說明,那些看起來天賦靈感的作品,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很多都來自創造性模仿,以此來啟發我們對寫作的認識和信心。模仿不是抄襲,像韓寒所說,“孩子來源于他媽卻不是他媽”。書法入門都是從臨摹字帖開始,然后才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臨摹柳公權寫出的柳體字沒人會說是剽竊,臨摹也是藝術的訓練和創造,目的是形成自己的風格。總之,沒有一個天才不是來源于學習,沒有一種優秀成果不是來源于繼承。
作者簡介
郭彩俠,80后,華僑大學2007級文學碩士生,師從毛翰教授;上海大學2010級文學博士生,師從葛紅兵教授。已在《當代詩壇》《當代文壇》《文藝爭鳴》《文藝評論》《揚子江評論》《安徽文學》《福建文學》等刊物發表詩歌、散文、學術論文等數十篇,并有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藝術報》等期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