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而進中文系,理當同語文有若干機緣。可是我在少年時代同語文的那些糾結,差不多都是些不靠譜的事,現在回想,連自己都覺得反常。姑妄言之,朋友們當故事聽算了。
上世紀40年代的科爾沁草原,許多村落沒有學校。我從四五歲開始,由母親和外祖父管教,從“三百千”啟蒙,沿著科舉時代私塾“四書”“五經”課業開始識字讀書,當然也少不了《千家詩》《幼學》之類,自己還找來了《三國》《封神》等舊小說來讀。在家庭“教大”幾年中,書念不少,字識得很多,可是忽略了寫。記得1949年進城,大著膽子插班讀小學四年級,校長讓我在黑板上寫下名字,我才驚訝發現,自己差不多是頭一次寫字,手抖得幾乎扶不起粉筆。可是常用漢字都長在我的腦海里,寫字不過是把它們搬到紙面上,所以很快我就能和大家一樣記筆記和書面答題,寫字對我的學習并沒有造成任何障礙。可是,終究沒學過“筆順”,許多字倒下筆,以致終生同書法無緣,按筆畫檢字也時有詿誤,這缺憾就無法補救了。
忽略寫字,不消說也忽略了寫作。新中國成立初小學語文課好像不如后來那樣注重基礎訓練,很少作文。假期作業倒總有日記一項,但老師并不認真批閱,我也從未認真寫過,一律像填表格:“上午,在家寫作業;下午,和同學一起玩。”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初中,形勢陡然大變。
現在回想起來,我之所以對語文產生強烈偏好,就是因為初中碰見兩位特殊的語文老師。先是一位從文藝刊物編輯崗位病休下來兼職的年輕老師。他不擅長按常規教學,如介紹文章時代背景、作者,歸納段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之類;他的特長也讓我聽之入神的地方是分析文藝作品,如小說中的某人物、某情節,他說生活中肯定不像作品里那么典型、突出、完整,而原型估計會是什么樣,作者從哪里著手、做了怎樣的加工等等,講得津津有味、煞有介事。記得當時正好迎接志愿軍代表歸國,老師布置我們寫一篇日記。我第一次沿著老師講課提示的思路展開想象,讓這篇接近3000字的記敘文不僅總體上波折有致,而且精心構制幾個場面,再以抒情語連綴,就很有點報告文學的樣子了。老師把它拿到課堂上,還像分析課文那樣一路分析,說哪里是寫實,哪里是我的加工;哪兒成功,哪兒不夠理想,有幾種修改的路子可以考慮等等。這次作文和老師的點評,好像一把火,忽然點燃了我久積胸中的柴草,從此一發不可收。那么,什么又是我“久積胸中的柴草”呢?
原來,小學階段我雖然不曾動手作文,但從小養成的閱讀熱情和習慣始終保持。我是縣城文化館的“常客”,有限的一架書早已經被我讀盡;中學圖書館儲書豐富,像一座金山,領到借書證讓我欣喜若狂。各科作業我從來都是在學校完成,回到家,晚8時至12時,每天差不多都能吃進200頁課外讀物,中國“左聯”和解放區的作家作品,蘇聯和世界進步作家作品,幾乎被我摸遍了。這些積累,一旦遇到明白人點撥,說你也可以像他們那樣去寫,這就把我領進了廣闊的天地,無疆的境界。繼任的語文老師畢業于名牌大學,他雖不像前任那樣善于創造性地聯想,但課文講得很有深度,時時超出常人想象。對我還特殊地寬容,允許我可以不按照他布置的作文題目任意寫最有心得的東西。記得我讀過茅盾的《白楊禮贊》后寫一篇《取燈兒禮贊》,贊美忘我的奉獻精神;一首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周年的百余行長詩《萬歲,我的共和國!》,被學校寫成幾米見方的大型壁報,貼上縣城的十字街;最有意思的是一次作文要求寫信,掌握這種應用文體,老師特地指令我這回不許例外。可我還是在“例內”找到了例外,寫了一封《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對他發動侵朝戰爭大加諷刺和撻伐,這自然受到先生的大大夸獎。順便地說,這時我已經開始為報紙寫短詩一類的小稿件了。
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審視語文,是進了中等師范學校之后。這回遇到的是一位諳于舊學的資深的先生。當時適逢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文學同漢語分成兩門課程,文學采取文學史體系編選課本,整冊都是文言。教材加上先生的誘導,使我漸漸淡化了文學創作的熱情,啃起少時熟悉的老古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先生認為記敘文我已經過關,鍛煉議論文寫作對我不只糾偏,尤其應當是我今生事業發展必須倚重的本領。他還是容許我不必跟隨大家一道作文,但有兩點特殊要求:一是必讀每日報紙的社論,而且作簡明的結構分析,交給他看;二是每次作文都必須是論文。這樣訓練了將近一年,他說我議論文寫作規范也已基本掌握,放得心了。我由此體會到,比較起詩歌、小說、戲劇之類藝術創作,議論文的寫作要簡單容易得多;但文章不是個空架子,不斷掌握豐富的學理,驅遣文字恰可地表達,這則是無窮盡的工作,我最后走的就是這一條路。
我的這三位老師,一位善于啟發誘導,一位海量寬容,一位對我有針對性地單兵教練,給我入大學中文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終生都感激他們,尤其敬佩他們開放的語文教學觀。
操控語言是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學習語文就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因此,不論懷抱怎樣的理想,從事世間任何一種工作,如果想有一點成就,那就非認真學習語言不可,而且得當做終身的事業。認識到它的無可推卻,轉而與之相安,漸漸地就會積極自覺地應對,于是你就會發現,語文無處不在,無往而不是學習的內容和場所,并且越學越容易,越學越快活,因為你不期而然地已經學會在語文之海中游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