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校的課程建設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教育工作,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等措施,幫助大學生學會心理調適,從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咨詢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階段,是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過渡期。升入大學,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特點、人際關系等因素的改變,許多學生表現出不適應,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大學生心理問題是當前社會,特別是教育界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對于大學生來說,擁有健康的心理是至關重要的,他們不僅應當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必須具有健全的人格、穩定的情緒、較強的適應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寬宏大量、團結容人的品質。大學生只有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和快速變革。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高素質人才培養中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的一項課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1.人際交往問題
剛剛跨人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面臨陌生的校園、生疏而又關系密切的新群體,他們嘗試交往,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為將來進入社會做準備。大學校園里最主要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如同學間的不和、師生間的分歧或誤解、部分學生會遭受挫折,感到寂寞、孤獨,有的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有的表現為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心身健康會造成嚴重影響。
2.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較大
學習壓力主要是學習方法有問題,各類考試帶來的壓力,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發展前途,產生了厭煩甚至抵觸情緒,缺乏學習熱情,學習情緒低落,從而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生活壓力主要是大學生不善于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以及由于生活貧困所引發的。以上這些壓力如不能及時進行調節、釋放,學生極可能出現強迫、焦慮等心理疾病。
3.就業壓力產生心理負擔
近幾年來,由于高等學校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我國畢業生人數逐年呈上升趨勢。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也越來越困難。這給大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大學生求職擇業越難,就越容易背上各種心理負擔。畢業生求職就業中出現的依賴、自卑、攀比、從眾心理等也是導致學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
4.戀愛與性引發心理困惑
在大學校園,戀愛現象己非常普遍。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由于心理上的成熟和性意識的覺醒,十分向往和渴望得到愛情。但是,由于他們的思想單純,社會經驗少,想問題、做事情思維還比較簡單,因此,在享受甜蜜愛情的同時往往會伴隨著各種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的解決有賴于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由于缺乏經驗與指導,部分學生對戀愛存在著不良的認知,部分學生對性知識和性行為存在理解上的誤區,這些都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困惑。
5.環境應激引發心理不適
進入高校后,由于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學生常常會出現各種心理上的不適應,這種情形在新生中尤為常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他們面對的現實和自己的期望往往存在著反差;對新的人際關系和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而產生的困惑;班級干部的評選,各種獎懲給其帶來的名譽地位問題,考評、比賽、入黨等問題都有可能對學生的當前生活及前景帶來一些潛在的影響,甚至使某些學生涉及自身利益而計較其中。大學新生對新環境感到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就容易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于是會經常感到無奈、迷惘,因而造成情緒波動、偏激、甚至;中動或自暴自棄。
6.迷戀網絡導致心理障礙
學生在網絡中的交往主要是人、機對話或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他們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際交往,這易使他們趨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會化,表現在他們對現實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發展漠不關心。大學階段是人們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時期,由于網絡交往與傳統的具有親和感的人際交往不盡相同,容易對現實產生懷疑、悲觀和敵意的態度。當前不少大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上網聊天、網絡技術,醉心于網上信息,網上獵奇,造成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和依戀,這使癡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易造成冷漠、無情和自私的性格,由于上網過多導致學習成績下滑、遲到曠課嚴重,擔心家長責備,害怕學校處分,容易產生焦慮、苦悶和壓抑的情緒,對其學業、生活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1.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校的課程建設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高校整體教育體系中,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高校實施正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體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中,重視心理學基本知識的傳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對學生中最普遍性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和集中輔導,采取講授、討論、辯論、演講等多種形式,全面系統訓練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并解決最普遍性的心理健康和發展的問題。學校可結合實際,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有計劃的開設專題講座。專題講座要有鮮明的規范性、針對性、實踐性和前瞻性,能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環境,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識地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積極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才能使大學生從心靈上得到最直接的體驗,享受生活,關愛集體,陶冶情操,真正實現其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強學風和校風建設,可利用社會實踐、學術交流、勤工儉學、科技服務、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形式,消除不良文化的影響,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友善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健康愉快的情緒。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校園環境的美化和管理,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營造健康、安全、和諧的學習環境。
3.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教育工作
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工作,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為有效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應該建立專門的服務機構,其職能是大學生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應設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配備專兼職心理教師,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不同階段所產生或將面臨的各種心理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