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伯特·弗洛斯特擅長于在日常的勞作與q-通的生活中捕捉詩的靈感,抒寫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獨特的視角探尋人生哲理。本文嘗試從人生哲理角度挖掘弗洛斯特的自然詩歌里蘊含的一個關鍵主題:恐懼,從而揭示詩人的某些人生觀。
【關鍵詞】羅伯特·弗洛斯特 不確定性 恐懼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美國著名的詩人,曾獲過四次普利策獎,獲得“佛蒙特桂冠詩人”的稱號。與同齡詩人相比,他成名較晚,但一生所取的成就斐然。曾經在新英格蘭鄉間農場長期工作和生活經歷給他的詩歌帶上了很多自然的色彩。他擅長從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人生的哲理。
一、恐懼的來源
根據存在主義,現代人是悲劇沖突的受難者,當他無法與其他人相處,與社會相處和宇宙相處時必然會回歸自我。恐懼都是有源頭的,可能是懼怕一條蛇,一個無法戰勝的敵人或者感情的危機,交流溝通的不順,再者精神上的孤獨和寂寞。而這些源頭中,異化或者寂寞是造成我們恐懼的最主要原因。異化意味著我們和同伴分離,與外界隔絕,受到外界環境和個人能力的限制而無法進行有力地還擊。既然外面的世界可以入侵我們,這種孤獨無助的感覺就會很容易使得我們產生恐懼。
根據薩特的觀點,異化并不是獨特個體與外界抗衡的結果而是人們想到要與包圍在他身邊這個廣大無邊宇宙進行對抗時所產生的一種極度緊張感覺。有時候,一些恐懼并不是由身邊的事產生的,更多的是由于我們沒能被賞識,重用或者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生活而產生的(1992:520)。
二、弗羅斯特詩歌中的恐懼
弗羅斯特一生也是充滿著恐懼的。他曾兩次違背祖父的意愿放棄追求大學教育。他后來選擇了做詩人。在他創作階段,他也體驗到了無數的痛苦和折磨。在他第一本詩集發表前,他對自己的將來感到非常的恐慌,受到來自疾病的困擾,婚姻的緊張和孩子接連的死去,他甚至一度處于自殺的邊緣。直到39歲,他才為人所知。雖然他選擇在農場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可是他仍沒停止對內心恐懼的挖掘。自然景色和農場生活給他提供了很大的寫作背景。農場上四季的更替代表了我們的恐懼與希望,失去和獲得,絕望與認可。承受如此多的痛苦,他對生活必定存在一定的恐懼,就像《荒涼之野》該詩所描繪的外在的空虛也含蓄表達了內心的空虛。
按大類招生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學生志愿選擇和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按大類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緩解了填報專業志愿時比例失衡、冷熱不均的現象,而且將使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需求的對接更加緊密。
詩中貧瘠和嚇人的景象同時也折射出詩人內心的想法。在詩人眼中,自然不單是靈魂的外在表達更是我們共通想法的折射。但在此詩歌中,詩人的口吻從恐懼到直面人生。大雪和夜色降臨得真快,曠野里我親眼目睹那來勢去態,大地幾乎都被大雪抹平,只剩下幾株零落的殘存和草塊。多么荒涼的景色!所有的動物都被禁錮在它們的洞穴,景色的荒涼也感染了詩人,使得詩人內心開始生發荒涼之意。盡管這世界已很漠然,可這寂寞只會更濃重而不會更加單薄。詩人心身受到雙重的壓力,變得茫然不知道所錯。星際之間荒無人煙一片蕭條,它們并不能以空虛把詩人嚇倒。詩人有此想法心里便覺得家就近在咫尺,豈怕詩人自身的荒野把我嚇倒。詩人在詩歌最后語氣突變強硬,外界再空無。只要內心有足夠的力量也不會被外界的寂寞所擊倒的。“家”的出現,不僅把身在“荒涼之野”的“我”拉近,而且徒增了抗拒“荒野之野”的力量,成了克服“自身的荒野”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
恐懼總是伴隨著我們的。在他的詩歌中,我們只能找到暫時對恐懼的一種抑制,解決其辦法無非就是與無處不可知的恐懼進行不斷地斗爭。詩歌里的角色都能在人生絕望之處找到足夠的勇氣,直面人生的困境。
三、結語
通過對他自然詩歌的恐懼主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人生持有以下看法:生命充滿了無數的確定性和恐懼,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并且戰勝它。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詩人的詩歌里蘊含著無數的智慧哲理。這些智慧哲理會給我們人生帶來很多思考的價值。
參考文獻:
[1]Frost,Robert.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New York:RandomHouse,1946.
[2]Sartre,Jean—Paul.Age of Reason.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92.(01):6—7,
[3]范康健,論高校招生多元化與個性化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06):33—34.
[4]張曉明,王燕妮,深化實施按大類招生人才培養的再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82—83.
[5]反思高考招生亂象:高校招生≠搶奪高分考生[N]人民日報,2011-07-05.
[6]翁明麗,席群,本科大類招生與教學運行模式研究——以南通大學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0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