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團體施測自評量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研究了初二年級學生自我意識與性別、父母文化程度的相關關系。被試為隨機抽取初二年級學生,有效問卷121份,男56份、女65份。結果發現,在“焦慮”、“幸福與滿足”分量表上男孩比女孩得分高,差-異顯著,分別t=0.28,p<.05,t=一2.1,p<.05。表明女孩存在更多情緒問題、主觀更不幸福。母親文化水平與兒童“軀體外貌與屬性”、“合群”成正相關,差異顯著,分別F=3.04,p<.05,F=3.7,p<.05。表明母親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對外貌、群體的認識越好。學生自我意識偏低,表明多半學生存在某些情緒或行為問題或社會適應不良,有信心不足、自我貶低或自暴自棄傾向。
【關鍵詞】自我意識 文化程度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
1.問題的提出
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自我意識尤其是兒童自我意識再次成為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研究的熱點。兒童從嬰兒期起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至青春期漸趨成熟。如果在發育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兒童自我意識出現不良傾向,則會對兒童的行為、學習和社會能力造成不良影響,使兒童人格發展偏異。Freeman的研究發現,一般自我意識的發展曲線是起伏變化的,這種趨勢發生的時間,起伏的高度因自我意識的內容不同而不同。許多發展性研究也發現自我意識的發展曲線是起伏跌宕的,尤其在某些關鍵期和轉折期,如幼兒期、少年期,尤其是初中二年級。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所處的環境、文化相聯系。對青少年而言,環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如父母婚姻狀況、父母心理行為特征和親子關系等)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石淑華等的研究表明,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性格、教養方式、家庭關系等對學齡兒童自我意識均有影響。家庭環境對學齡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都起重要作用,改善家庭不利環境因素,可減少兒童自我意識偏異的發生。

因此,本研究選擇了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最關鍵時期初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文化程度作相關的研究,另外還考察了性別對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
2.研究方法
2.1被試
隨機選取重慶市初二年級學生152人,發放問卷152份,回收的有效問卷121份,其中男生56人,女生65人,年齡跨度為13~15歲,平均年齡為14歲。

2.2材料和儀器
采用了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Scale),該量表使用于8~16歲兒童。

2.3測驗程序
本測驗采用了團體施測。將被試集中在教室,由主試先分發問卷,然后主試宣讀一段指導語,要求所有學生明白指導語的含義。學生當場獨立完成問卷并回收問卷?;厥諉柧砗?,采用PSS軟件對有效的問卷進行描述和推斷統計。
3.結果及其分析
3.1自我意識與性別關系
男生在“焦慮”分量表上分數高于女生,且差異顯著,t=一0.28,P=0.005<0.05。這表明女孩存在更多情緒問題。男生在“幸福與滿足”分量表-上分數高于女生,且差異顯著,t=2.1,P=0.04<0.05。這表明女孩主觀上認為自己更不幸福快樂,更不容易滿足。

3.2自我意識與父母文化程度關系
用SPSS軟件包對父親文化程度與母親文化程度進行頻數分布檢驗。
用SPSS軟件包對父親文化程度四個水平上的量表得分進行One—wayanova分析。
在父親文化程度各個水平上,各分量表得分及總分差異不顯著。這說明了父親的受教育水平對子女的自我認識水平沒有影響。
用SPSS軟件包對母親文化程度各個水平上的量表得分進行One—wayanova分析。
“軀體外貌與屬性”、“合群”分量表得分隨著母親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差異顯著。進行多重比較發現在“軀體外貌與屬性”上,母親文化程度小學與高中兩組差異顯著,p=0.02<0.05;在“合群”上,母親文化程度小學組與初中組差異顯著,p=0.037<0.05,小學與高中組差異顯著,p=0.008<0.05,小學與大學組差異顯著,p=0.006<0.05。這說明了母親的文化水平,對兒童軀體外貌、合群性這兩方面的自我意識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尤其是小學文化水平以上的母親和小學文化水平的母親相比,對兒童這兩方面自我意識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在母親文化程度各個水平上,其余的分量表得分及總分差異不顯著。這說明了母親的受教育水平對子女的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焦慮、幸福與滿足的自我意識發展沒有影響。
3.3總體情況
總分:根據常模,總分51-63分之間為正常范圍,總分低于51分為自我意識水平偏低,總得分高于63分為自我意識過高。經SPSS頻數分布檢驗,總體自我意識水平均數和標準差分布為46±11.40,小于51分自我意識偏低兒童占69.4%,51~63分自我意識正常兒童占22.3%,高于63人自我意識偏高兒童占8.3%。提示半數以上兒童存在某些情緒或行為問題或社會適應不良,有信心不足、自我貶低或自暴自棄傾向。
4討論
4.1焦慮、幸福與滿足自我意識與性別
本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存在更多情緒問題,這與經驗以及以往的研究都相符合。女孩的主觀幸福感比男孩更低,這和經驗相符合,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多愁善感、要求更多,因此感到不幸福。但是沒有找到相關的研究支持,可以作進一步研究。
4.2軀體外貌、合群性與母親受教育水平
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女性對自己的外貌更注重,比起男性女性自我暴露得更多,更愿意和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在女性比男性更樂群上,有很多的研究都支持。但是沒有找到研究表明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女性對自己外貌的認識、樂群成正相關。因此在這方面可以作進一步研究。
4.3如何提高兒童自我認識水平
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和關注持積極的態度,多一點鼓勵和賞識,可以使個體趨向于肯定的自我,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更好發展。家庭教養方式也對自我意識有影響,孩子感覺父母用關懷、獎勵、寬容、贊賞、愛護、溫暖和高期望的態度來管教他們,他們的自我意識就高。我國學者張秀閣研究顯示:孩子自我意識總分與父母采取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呈顯著正相關,嚴厲、懲罰、否認式教養方式(嚴厲型父母)與自我意訝的總分及行為、幸福呈負相關。另外,父母對孩子教養的一致性,也能使琺子形成統一的價值觀,有助于避免在社會交往中發生內心;中突的痛苦。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令人驚異的作用——自我意識低下者常缺乏與父母的交流。
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關鍵性能轉折期。教授有關自我意識的知識,充分認識行為和個性品質之間的復存關系,正確理解個性品質中出現的變化,從而增強自信心,學習過程就是一種認識過程,通過自己的努力,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不斷認識世界,也不斷認識自己,促進自我調控和自我完善。
家長和教師對兒童進行正確評價,使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步入正確軌道。在教育過程中,經常提出正確的評價,有助于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經常對兒童做出適當的正確的評價,會使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步提高到一個新的較高的水平。兒童一方面體驗著自己在學習中的成功與失敗,以便做出進一步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逐步學會獨立地、帶有批判性地來評價別人和評價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對兒童提出正確的評價,對于培養兒童的自我評價能力及發展其自我意識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和家長的評價,對兒童的成長具有指向性,是個性塑造的重要方面。因此,評價一定是正確的、適當的、及時的。應堅持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評價引起兒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一種需要,從而促進其自我意識的發展。
5結論
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情緒問題,女生主觀上認為自己更不幸福快樂,更不容易滿足。父親的受教育水平對子女的自我認識水平沒有影響。母親的文化水平,對兒童軀體外貌、合群性這兩方面的自我意識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尤其是小學文化水平以上的母親和小學文化水平的母親相比,對兒童這兩方面自我意識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
參考文獻:
[1]官旭華,兒童自我意識[J]國外醫學:社會學分冊,2001,18(3):14—17.
[2]周國韜,賀嶺峰11一15歲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3:37—942.
[3]石淑華,周愛琴,兒童自我意識偏異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3(5):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