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研究課題之一。筆者通過對遼寧省2所高校2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了解我校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發揮手機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手機媒體 手機媒介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
一、關于媒介素養和手機媒介素養
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F·R·利維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為了保護英國的傳統價值觀念和傳統文化不受當時流行文化的沖擊提出了“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這一概念。1990年后期我國大陸學者開始比較系統地探討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問題。“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的各種訊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訊息能力。媒介素養的內容包括大眾對電視、電影、廣播、報刊、網絡、手機等媒介的素養。
本文研究的是大學生媒介素養中的手機媒介素養。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手機媒體除具有網絡媒體互動性強、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跨地域傳播等特征。還具有高度的移動性和便攜性,從而成為繼網絡以后影響大學生的又一新媒體。在校大學生的手機持有率早已達到100%。手機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我校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分析
為了了解大學生手機媒體素養狀況,我們對設計并進行了問卷調查。本問卷的設計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和學者專家咨詢兩種方法,調查時間為2011年11月,采取非隨機抽樣的判斷抽樣方式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收回有效問卷195份,問卷回收率為97%,經過對原始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我們發現大學生在使用手機媒體時存在的一些問題。
1.自控能力差,存在手機的過度使用問題
在對常用的媒體進行排序時,65.7%的學生將手機排在第一位,16.2%的學生將電腦網絡排在第一位,手機替代電腦網絡成為大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最常使用的媒體,這已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他們在使用手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由此而生:最大的問題是影響學習。調查顯示,只有16.2%的學生不管在上什么課時從不使用手機,15.2%的學生不管什么課都使用手機,60%的學生在自己不喜歡、不感興趣的課上使用手機,8.5%的學生在老師管得不嚴的課上使用手機;85.3%的學生上課時手機不關機,46%的學生手機在課堂上響過;其次同學問產生攀比心理,消費增加。雖然71.4%的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內,但66.3%的學生手機購買時的價錢超過1000元,每月手機費用人均66月。第三是在教室偷偷使用手機、坐車時走路時使用手機造成的視力下降,手指關節疼痛等問題:在公共場所大聲接打手機不但成為校園里的公認的不文明行為,而且也影響同學間、師生間的關系。
2.手機使用技術高,但手機媒介知識匱乏
接打電話,發短信、彩信,上網,看手機報,手機QQ、手機博客,玩游戲,手機防盜等等,手機的各種功能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利用的淋漓盡致,和老師、家長相比,他們存在著明顯的“技術優勢”。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媒介教育,大學生的媒介知識自發養成,能力水平良莠不齊。54.3%的學生對各種媒介信息產生的流程不了解,只有9.5%的學生認為自己對手機發布的信息完全能辨別真偽、形成自己的觀點。對前段時間一個13歲女生制造的“廣東某地有很多女孩光天化日被搶走,有的被挖走內臟”謠言,只有31.4%的學生認為是虛假信息,完全不可信。52.4%的同學對“媒介素養”這一概念幾乎不了解。
3.接觸手機時間長,但對手機媒體的認可度低
調查顯示,51.4%的學生保持24小時開機,手機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消費時間最多的媒介,但他們對手機及手機信息的認可度并不高。在最信任的信息獲取渠道中,手機僅位于廣播之前,大家更信任從人際交流、電視、書報刊、網絡上獲取信息;26.7%的學生認為現在手機發布的信息基本客觀符實,41%的學生認為宣傳意味過于濃厚。因此,大學生在手機的實際消費中更傾向于娛樂休閑,很少利用手機媒體發聲,缺乏創造和制作媒介訊息能力。只有14.2%的同學對媒體發布的信息經常做評論,24.6%的表示從不評論。在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我們的大學生卻很少利用手機和老師進行交流溝通,51.5%的學生手機里只有2位老師(包括輔導員)的電話,如果老師沒有留電話,僅4.7%的學生會主動問老師留下電話號碼,67%的學生表示從來沒有通過手機向老師請教過問題、尋求過幫助。
三、充分發揮手機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價值觀內涵魅力的大小。而且也取決于其傳播手段的強弱。對媒介再現現實、媒介技術、媒介隱含的意識形態的認知從某種程度上與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2009年12月15日,李長春在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上發表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講話。講話中強調要“利用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手機等載體,不斷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不斷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中央領導人首次在正式官方場合強調以手機等新載體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手機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手機新媒體具有政治社會化功能。媒介一直被劃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媒介在“出售”其產品的同時也在“出售”各種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每家媒體都具有極其深遠的社會功能。加拿大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即訊息”,這一觀點側重的不是媒體直接昭示我們的信息,而是媒體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能決定傳播內容、傳播者以及受眾的選擇,決定信息的形態和信息的性質,從而影響和再塑人們的感知方式。所以,不論就內容還是形式,手機新媒體必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這一陣地,正確的、高尚的、健康的思想不去占領,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錯誤的、低俗的、不健康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
2.手機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要成為教育的載體,這種媒介形式就要具備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必須能夠承載教育的目的、任務、原則、內容等信息,并能為教育主體所操作;二是必須能夠聯系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一種形式,主客體可借助這種形式發生雙向互動。手機媒體不僅具備這種特征,而且其自身特性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第一,通過手機新載體對原有的教育手段進行豐富和發展。QQ群、博客等都是網絡載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育手段,隨著手機媒體的介入,例如手機飛信、手機QQ、手機微博客等方式,不但能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且還拓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時間和空間,做到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第二,通過手機載體的運用創造一些新的教育手段。如設計制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內容的手機報、手機廣播或手機電視,依托于移動通信網絡和互聯網的短信平臺打造“校園手機教育平臺”等。
3.手機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
媒介素養是在個體與社會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作為社會化重要平臺的高等院校,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生長與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經歷了三種階段,排斥大眾媒介(文化病毒)的免疫教育階段;由“全面批判”轉變為主張人們要“判斷與欣賞大眾媒介、強調了解媒介的分析教育階段;培養公眾對媒介“解構現實”功能的破譯教育和利用媒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