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標準化和循環經濟目前在我國的現狀為兩條主線,探討了標準化對促進循環經濟建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隨著循環經濟意識的滲透,標準化工作必須賦予其更新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并真正付諸于生產實踐。
【關鍵詞】標準化 循環經濟 可持續性發展 標準化體系
2008年8月2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表決通過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該法將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一、引言
循環經濟思想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90年代受到各國重視并得以快速發展。其理念萌芽起源于環境保護思潮的興起,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嚴峻形勢下,人類重新認識自然界、尊重客觀規律、探索新經濟規律的產物。
循環經濟就是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即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是在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解決資源環境制約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證。相對于傳統的單一線性流程“資源一產品一消費一廢棄物”的開環經濟模式而言,循環經濟是以“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一產品”的反饋式閉合循環利用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標準對循環經濟的意義
1.我國循環經濟現狀
循環經濟是現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新的主流方向,也是針對傳統型經濟所做出的一場經濟革命。在日本、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循環經濟已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在我國,循環經濟也已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一大戰略目標。我國目前是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甚至還不知道何為循環經濟。經過多年的試點,我國企業層面循環經濟已有成功范例,應當充分發揮它們的典型導向作用,用生動的事實、典型的經驗來傳播循環經濟的新理念。歷史證明,一個新理念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循環經濟既是對傳統經濟的一場革命,當然也需要一個被認識、接受并發展的過程。
2.企業層面的微觀循環經濟對企業的意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益趨向是企業最關注的,循環經濟理念能否被企業所接受,關鍵看它能否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所以,讓更多企業真正看到循環經濟的光明前途,充分認識循環經濟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一種雙向型流動的回歸性經濟至少可以產生兩個方面的經濟效應:(1)廢物再生資源所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2)廢物排放減少而降低的環境成本。再進一步看循環經濟中的廢物再加工處理投入,不只是單一的環保投入,同時也是一種擴大再生產性投入,直接推動著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從目前已經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看,其帶來的經濟效應十分明顯,已成為企業生產性盈利的一個重要部分,并成為其快速發展壯大的一條重要捷徑。
3.標準化的推動作用
標準化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搞好標準化,對于參加國際經濟大循環,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國民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都有重要意義。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務和概念通過制定、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的過程。標準化可以規范社會的生產活動,推動建立最佳秩序,促進相關產品在技術上的相互協調和配合,有利于實現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標準化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工作成本。標準化與循環經濟的有機結合,可以產生1+1>2的效果,從宏觀上看,可以提高效率,進一步減少物質的投入,從而減少廢物的產生,強化了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效果。
三、標準在循環過程中發揮作用
1.循環經濟模式的細分
循環經濟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來看,應該分為宏觀的“大循環”系統和企業內的“小循環”子系統兩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部分。而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由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要實現宏觀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首先應在企業層面上發展微觀循環經濟,從經濟結構的具體組成部分開始,率先在面廣量大的企業層面實現“小循環”,通過微觀循環經濟的發展實現宏觀循環經濟的目標。
2.企業內小循環建立完整體系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以何種途徑和方式開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在新時期里每一個企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以往的企業標準化工作大多局限在產品標準和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上,對采用技術標準進行環保型設計和提高資源再回收利用率,特別是在貫徹和實施涉及污染物排放與職業健康衛生技術標準方面,企業仍比較忽視。隨循環經濟意識的滲透,標準化工作必須賦予其更新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并真正付諸于生產實踐。
標準對推動循環經濟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循環經濟設計階段就要溶入標準化思想,讓標準貫穿于循環經濟的各個環節,發揮出標準的最大功效。從根本上化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中突,要從以下兩方面如手:
(1)合理、優化設計,力求物盡其用
企業應建立系統的、完整的、科學的企業技術標準體系。企業應注意把循環經濟的原則融入到采購、設計、生產、產品和服務等產品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如注重健康、安全、環保和方便回收利用的生態型設計;對生產過程的物流和能流進行再造,使資源消耗和廢棄排放減量,實現企業內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高效循環;適度包裝以減少廢棄物等等。
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時應根據自身的技術水平與產品特點,從產品設計、生產、包裝和流通等環節,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項實施。其關鍵是建立適合企業自身技術水平和產品特點的技術標準體系,用標準來規范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來發展循環經濟。比如對標準化基礎比較薄弱的企業,可以先從原材料檢驗、提高生產工藝技術等做起,選擇環保型、可再生型原材料,注重易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產品設計,提高加527工藝水平,減少廢棄物和不合格產品等。標準化基礎較好,生產達到一定技術水平的企業,在上述基礎上,可以更多地關注降低能耗、清潔生產、減少排放,重視包括事故和災害控制、消防、安全防護設備、職業衛生健康和勞動保障標準的貫徹落實執行。雖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企業成本的短期增加,但從長期來看,企業產品質量與檔次、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形象和核心競爭力都會得到大幅提升,這正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