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對課件制作的哲學性思考,提出了以教師講授為核心,以學生主體為前提,以內容第一為宗旨,以課堂效果為目標的課件制作理念。追求頁面清爽、形式簡單、注重邏輯、內容實在、啟迪為本、引領思想的教學方式和課件風格,注重課件的親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課件制作 哲學性思考 清晰 凝練 組塊 邏輯 框架 動態
紐曼說大學有兩種教育方法:一種是哲學性的,一種是機械性的。哲學性教育注重于人的內在方面,注重培養人的智慧。機械性教育注重人外在的方面,注重人職業技能的訓練。筆者認為,課件制作同樣也有兩種方法:哲學性的和機械性的。哲學性制作課件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認知程度,注重受眾思維的引領和課堂的實際效果;機械性制作課件注重課件承載知識和信息的多少,注重課件的視覺效果和播放形式。
追問本質、不斷反思,是哲學的基本特征。哲學,貫穿于我們對待一切事物的思考方式中,貫穿在我們做事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中,它如同空氣與我們如影隨形。課件制作的哲學性思考,就是思考課件的本質,思考課件面向誰?講給誰?講什么?怎樣講?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是否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開拓思維、提升智力……一系列根本的問題。
課件,是當今大學課堂主要的輔助工具,作為任課教師,制作課件時,課件側重讓學生們自己看還是側重教師給學生講?這是我們制作課件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教學用的PPT,無論是風格形式還是內容表達與技術交流、成果匯報、商務應用等的PPT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PPT側重講,而后者則側重看。課堂上,教師是主體是核心,PPT不能喧賓奪主,僅僅只是錦上添花。講課講課,上課的課件制作當以老師講授講解為主。
用來講課的課件其制作思路是以教師為本?還是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就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以教師自己上課的思維模式和和講課習慣方式為前提,以教師自己講著方便講得輕松為先決條件制作課件的。以學生為本,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生上課的視覺感受、心理感受,依照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方式,思維線路設計課件,制作課件。講課的受眾對象是學生,當以學生為本。
課件制作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漂亮的PPT不等于有效的PPT,過分運用色彩,變換不同的播放形式,運用各種技巧制作的課件,看上去很炫很華麗,但它卻如同辭藻堆砌的文章,空洞乏味,沒有價值。課件制作技術固然重要,但它是為內容服務的,課件制作要遵循學習原則,引導學習思路,注重邏輯關系,內容至上,技術第二。
內容至上,是全面呈現內容?還是有效呈現內容?PIT不是書本的復制,越是希望呈現大量的內容,結果卻越是適得其反。密密麻麻寫滿內容的課件反而會讓人什么也看不清楚,什么也不想看了。課件制作能說的不寫,能用圖的不用文字,有很好的親和力的課件才能有效地傳遞信息。
制作親和有效的課件,就要力求做到:頁面清晰,表達凝練,知識組快,邏輯鏈接,框架構建,動靜結合。
頁面清晰、表達凝練:學生每天上很多課,看很多的PPT,是很辛苦的。我們的PPT只有畫面清晰了,才不至于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視覺不疲勞了,才不會引起心理的疲勞,才可能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音樂有休止符,中國山水畫要留白,PPT也要留白。頁面要清晰,就必須錘煉語言,凝練文字。每頁的PPT只打關鍵詞、關鍵句,直觀且醒目。
知識組塊、邏輯鏈接:由于PPT是一頁一頁播放的,N多內容不停地放,難免會使學生產生凌亂繁雜之感,所以,要盡可能地把相關的知識塊整合到一頁PPT上,形成一個個的知識組塊,同時還要注意保證學生的思維有一核心,將已講授的知識組塊依照邏輯關系遞進內容連接成線,使得其思路連成一線。
框架構建、動靜結合:知識有主塊,塊間有邏輯有鏈接,但它是平面的,沒有形成立體框架,還要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所有的塊依照知識的層次、邏輯的順序搭建成一個整體的框架結構。動靜結合,這里的動態不是指PPT播放中的翻滾、閃爍,發生、音樂等,不是炫,不是玩技術。動態是指運用動畫和適時提問。有些講授內容(諸如設備的工作過程,實驗的技術路線設計,操作狀態的改變……等)以Flash、3D動畫等方式表達可以說是最為清晰和最有效的。動態還體現在教師在制作課件中要縝密思考,巧妙設計問題,讓問題引領方向,使學生在看幻燈,聽講課,記筆記的同時,思考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制作頁面簡潔、界面友好、效果親和、有效高效的課件是一個我們每個教師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學習的過程,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