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一支德才兼備、數量充足的會計人才隊伍。因此,要逐步改進和不斷完善會計人員管理制度,形成一個有利于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科學地培養、選擇、評價會計人才的管理體系。
加強會計人員的在職教育是當前會計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會計人員的培養方向要以人才市場為導向,體現社會現實和未來的需要;教育的內容必須緊扣社會實踐,體現理論和未來的與實踐相結合;有效地安排和利用實習時間,讓學生有實干的經歷,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要互相滲透。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們各高等學校的會計教學中,一方面各課程間互相重復,對有些必需的教學內容重視不夠,學生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綜合素質和分析決策能力差;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著重視理論知識、輕視實務知識,重視書本知識、輕視實踐知識,重視課堂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三重三輕”現象。要使會計畢業生具有良好的社會實踐經驗,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并能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很快適應情況變化、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就必須重視會計實踐教學,因為它是走向新世紀的會計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會計人員的學歷結構不合理,知識層次不高,許多會計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是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起來的。因此,要繼續貫徹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發展會計職業教育的方針,使會計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水平在較短時間內能有大的提高。會計人員的在職教育以知識更新為主,同時開展在職學歷教育,要大力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紀律教育,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普及會計電算化教育,培訓一批高級會計人才。
繼續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資格管理制度,把住入門關,堅持并不斷完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考試制度,積極培養和選拔不同層次的會計人才,逐步建立會計人員業績考核、獎勵、評價機構,鼓勵會計人才成長,調動會計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他有利于調動會計人員積極性的政策和制度都應當堅持,如頒發會計人員榮譽證書、表彰獎勵會計人員等。
培養高智能型會計人才是新世紀教育的基本目標,其培養方向應按照管理“通才”的標準進行。高智能型會計人才是兼容科技與管理知識的專業人才,對于這類人才的培養方法是在專業化教育的基礎上拓寬知識面,使以往會計人員的傳統知識結構向具有創造性與管理滲透性的知識結構轉化。由于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及其迅速發展,故對會計人才的培養教育必須是終身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生產依賴教育,而檢驗教育質量的標準則在于檢驗各類人才在工作中創造性作用的發揮。
伴隨著改革的進程,財務會計也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將高度集權的財務和會計體制逐漸改變為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體制,確立企業在財務和會計管理中的主體地位;二是將以實現國家計劃為目標的財務和會計管理逐漸改變為以實現市場以利益為目標的財務和會計管理,使政府和企業都按市場規律進行財務和會計活動;三是逐步建立健全財務和會計的法規體系,使財務和會計活動在法制的軌道上進行,保證會計工作的質量,提高財務水平。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經濟、國家經濟、企業經濟以及會計所學內容的種種變化都將直接影響到對傳統的改革,由于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為基礎經濟,因此,解決好這個時代的教育問題將是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