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文化建設新的“動員令”“沖鋒號”。中國文化發展必將步入新的黃金機遇期,迎來新的發展高潮。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是教育,文化發展的主陣地是教育,文化最大最重的工程還是教育,文化繁榮更離不開教育。校園文化需要關注,不僅需要教師、家長關注,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只有大家都把目光聚焦校園文化、關注校園文化、關心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一、校園文化是一種傳承、底蘊
隨著世界步入知識經濟的信息時代,傳統的教育模式已向現代教育模式轉變,一路走來,荊棘滿路、曲折多變,但終未能改變文化的傳承、精華的傳承、底蘊的傳承。因此,校園文化是一種傳承、一種底蘊,是人文教育的載體和“助推器”。
二、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氛圍
修德尚美是對人品的追求,高德儒雅,達觀知性,豈不妙哉?篤學創新是對學業事業的要求,勤學苦練,技習時新,方能與時俱進。學生宿舍周邊圍墻也寫上一些激勵之語,如自尊自愛、自勉自強;禮行于外,德誠于中;傳道,授業,解惑;光前,裕后,利今等。其熏陶作用,不能盡訴。因為這些校訓、名言、警句都具人文教育的特質。結合學生的特點,合理地布局在校園各處,既美化了校園,成為一道道風景線,也讓學生在這個氛圍的熏陶下,完成人格的修養、品德的提升、道德的完善、個性的成長。因此,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氛圍,是人文教育的載體和“助推器”。
三、校園文化是一種參與、磨練、熏陶
開展編板報、出專欄、第二課堂和社團活動等。學校每逢重大節日,班級、年級出板報,內容都與節日有關,與科技有關,與世界大事、科學小品等有關。編寫這些板報,學生需要翻看書報,上網搜尋資料,找來筆墨、紙張書寫、張貼。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練就了本領,砥礪了意志,對國家、社會、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可見,豐富的校園文化,是一種參與,是一種磨練,是一種熏陶,是人文教育的載體和人文教育的“助推器”。
四、校園文化是一種互動、交流、質的提升
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學校都會組織大型的活動以示慶祝。說其互動,是因為活動范圍大、動用人員多、項目繁雜,需師生齊動才能搞好。例如,舉辦元旦晚會,從舞臺、音響,到各班排練節目,都會興師動眾,有時還要動用外單位人員。雖如此勞煩,但學生各方面能力、潛質都得到了挖掘和提升。對參與者是鍛煉,對未直接參與者是見識,這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是有益的,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態度亦大有裨益。同時,以平常心看待輸贏,勝不驕、敗不餒,經得起表揚,更經得起挫折,這都是人格修養所必需的。因此,校園文化是一種互動,是一種交流,是一種質的提升。健康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人文教育也只有在健康而豐富的校園文化的支持下,才能落到實處,達到目的,收到效果。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河北省交通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