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習慣?簡單地說就是堅持一項長期不變的活動。不同環境,不同影響會形成不同的習慣,習慣有好壞之分。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要選擇好的環境。學校在組織教學時,要考慮環境對學生習慣的影響,這也是學校培養建設社會有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完成好學校確定的培養目標。這也是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是擺在體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形成固定模式,教師負責教,學生只管學,教師不太重視學生在練習時的興趣、態度和習慣。這樣學生在學習新技術、新技能的時候,也不會有積極的態度,也不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鍛煉習慣。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要有意識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強調參加體育教學活動是為了將來工作的需要,強壯的身體是工作的保障和基礎,不但要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還要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教師觀念轉變后,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更新。課堂上的灌輸式應向比賽式、游戲式轉變,讓學生主動地參加體育運動,喜歡體育運動,從而主動鍛煉。
例如,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運動,一聽到要跑就叫苦,更談不上對于跑有興趣和習慣了,可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是我們身體素質的兩大基本要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跑步鍛煉的興趣呢?經過觀察發現:學生們普遍喜歡踢足球,特別是男生,一踢起足球來就生龍活虎什么累都忘了。因此教師就應有意識地多組織教學比賽,使學生的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不知不覺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同時,針對許多學生在比賽中體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動對現象,教師及時指出:“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證。”這樣學生就能較自覺地練習跑,教學效果就好多了。再如,有些學生對籃球的基本技術不能安心練習,只想“斗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自身扎實的能力與學生進行對抗賽,讓他感覺到基本技術不扎實很難取得勝利,光靠身體是不行的,而且想提高自己運動層次也很難。這樣他們就會安心練習,主動鍛煉基本技術。因此,體育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且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二、教師要注意培養的長期性,還應注意培養的方式方法
教學中要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督促和監督,讓學生在課上、課下都想著鍛煉。如在籃球教學時,課堂上教師可以在教學比賽時參與,與學生一起打球,隨時進行指點和糾正,也能起到監督作用。早晨如果有條件的話,教師應督促學生出早操,并在早操以后,還到球場上運動,逐漸形成課上、課下自覺鍛煉的習慣。關鍵是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科學、規范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教師還應在傳授技術動作時,讓學生了解相關運動器官的結構,要注意人體的結構與技術動作的同步結合,使學生不至于在運動時受傷害。還有學生在踢足球時,擺腿動作不對,腳趾挫傷或者擺傷了腿,這些都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注意。
另外,教師還應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方面的知識傳授。比如有的學生在打籃球時出現手指挫傷、肌肉拉傷的情況,不懂保健的學生不會運動,結果導致損傷程度加重,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養成的鍛煉習慣也會漸漸消退。要使學生在運動中進行技術動作鍛煉,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項運動的技術動作,要掌握規范的技術動作,就不會在接觸球時挫傷手指了。再就是了解人體肌肉及關節的結構,知道肌肉的伸展限度和關節的靈活性,才會在大幅動作時控制好尺度,不會造成肌肉拉傷等現象。還要讓學生學習體育保健知識,以便在受到一些運動損傷時及時處理,使傷害降到最低。這些都掌握以后,學生也就不會害怕這個項目及其他項目運動了,也會自覺的參加鍛煉了。
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養成持之以恒的良好鍛煉習慣,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堅持就是意志力的表現。因此,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身體特點、心理特點及所學專業的不同,制定科學的、目的性明確的、切實可行的計劃,讓學生準確掌握技術動作要領和練習的整個過程,要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個運動到多項運動,反復練習。例如在籃球投籃練習時,學生有時在使用了規范動作但還是命中率不高,時間久了有的學生漸漸失去了信心,就不愿意再練習了,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近距離的投籃練習,明確初步的目標及下一步的目標,還可以細劃動作,分解動作,一樣一樣地將動作分解,再一樣一樣地將動作完整地連接起來。同時,教師應激勵學生堅持,出現一點進步時馬上鼓勵,讓他們有成就感,對練習產生興趣。教師還應經常督促檢查,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培養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首先也要讓學生對運動項目產生興趣,這樣才會堅持參加。例如,學生之所以踢起足球來不覺得累,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喜愛足球這項活動,也經常參加這個體育項目,學生從不會踢到會踢的過程就是鍛煉的過程。還有在學校籃球比賽時,經過全場的艱苦比賽,有的學生還是感覺沒有盡興,還要再玩一會,這就是興趣的作用。教師要使多數項目讓學生感興趣,有些項目可以轉變為游戲的形式,游戲對學生來說也容易產生興趣。比如跑的項目可以利用“大網魚”這項游戲來補充,學生你追我趕,不知不覺地在跑動中鍛煉了身體,還不覺得累;投擲項目可以利用“炸碉堡”的游戲來提高興趣,炸彈的分量在不斷增加,攻擊的距離在不斷加大,學生還會積極地戰斗,游戲過程也達到鍛煉上肢力量的目的。不同項目運用不同的游戲方式補充,學生增加了興趣又參加到鍛煉中,樂于鍛煉,也就是學生的愛好不斷增強的過程,及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習慣的過程。
三、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時,教師要注意自己的絕對性作用
教學中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對學生產生影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是對教師工作的詮釋。教師在提高理論水平的同時,還要提高運動技能,以便在規范的示范講解后,能給學生更為權威的指導。例如籃球投籃教學時,教師在規范正確的動作下,能夠有很高的命中率,學生就會產生學習規范技術的渴望,從而認真去學習技術動作,并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教師在學生習慣的培養上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但學生的內在因素也是有著相當的分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主體,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師不但應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而且還要幫助學生制訂適合個人特點的鍛煉計劃。嚴格規定鍛煉內容、方法、過程、運動量和時間等。教育學生要認真鍛煉,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并引導學生加強對自己鍛煉計劃的實施進行自我監督。比如有些學生能夠早晨起來跑步,就幫他們制定一項鍛煉計劃,告訴他們每天鍛煉什么、什么天氣應該怎樣鍛煉、在運動中應注意什么,讓學生的鍛煉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更有效地提高運動效果,漸漸形成一個鍛煉的規律,這個規律產生后,在潛意識中就會對自身有個約束力,從而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習慣是逐漸養成的,還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努力,才會達到最終的目的,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能否培養學生的這種好習慣,也是檢驗體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
(作者單位:黑龍江第二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