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技工學校德育課的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德育課教學的效果,取決于師生關系是否融洽,教學目的確定是否合理,教學內容選擇是否恰當,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合適。師生關系能否融洽,與教師有沒有群眾觀點或者有沒有正確的學生觀,密不可分。而確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都可以通過走群眾路線達到一種比較理想的境地。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如何通過走群眾路線提高技校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主要包括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竭誠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觀點,以及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等。這些觀點應用到處理師生關系上來,要求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
師生關系對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校學生,常常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愛上一門課程,也會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棄學一門課程。德育課在技校中不屬于專業課,許多技校學生對它本來就不重視,如果再加上德育老師與他們關系不好,那德育課的效果就注定會很悲慘了。因此,技校德育教師,尤其要重視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如何融洽師生關系呢?筆者的做法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處理師生關系,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懂得學生是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的創造者之一;知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服務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宰者。教師不能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對學生進行一味灌輸;而要把學生擺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從確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內容,到運用教學方法、使用評價手段,都與學生常商量,主動征求學生意見,虛心向學生學習。老師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去,與學生做朋友。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為好的教學效果打下基礎。
二、與學生共同商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指南,所有教學工作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技校德育課在這個大目標之下有自己的課程目標。技校學生在進入技校前,多半是原來學校的弱勢群體,在學習上經常受到老師的否定;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明確,而老師的目標基本上是分數和應試。針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名技校德育教師,筆者在給新生上的第一節課就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標的教育。
筆者結合所教班級的專業培養目標、職業能力要求和德育課程目標,與學生共同商量每學期德育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做法如下:筆者用PPT展示所教班級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能力要求,以及德育課程的分類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知識目標主要體現在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方面;能力目標主要體現在知識的習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方面;情感目標主要體現在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責任感、事業心和自信心等方面。
首先,筆者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內容,然后與學生商量一學期內德育課的教學目標。在筆者的引導下,多數學生能夠理解并認同上述德育課教學目標。師生共同確定的教學目標,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理解了的目標更容易成為他們追求的方向、行動的指南。之后,在學習每一課、每一節內容時,筆者再與學生以民主協商的方式,根據已確定的學期目標進行細化。這樣,可保證每節課的目標是正確的,且是師生雙方都明確的。有了這樣的目標,師生再共同努力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最后以教學目標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準繩,就可以使師生的教學不走彎路,且都能以高度的自覺性投入教學,從而大大提高德育課的效果。
三、從學生中尋找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解決的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技校德育課教學的吸引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上教學的內容是不是學生感興趣的。德育教師有時候會埋怨:“我辛辛苦苦準備的教學內容,學生都不愿聽,學生太不愛學習了。”還有的德育老師抱怨:“我花了很多時間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上課前把《習題冊》的習題都自己認真做過。上課時把課文講得非常詳細,作業分析得十分具體,可為什么學生還是聽得沒勁頭呢?”殊不知,老師準備的教學內容,在沒有升學壓力且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都不太好的技校學生聽來,很可能是索然無味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技校德育教師必須走群眾路線,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交往,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了解他們關心的問題,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思想實際。教師對學生了解得越多,教師就越知道課堂上應該給學生教什么,就越容易在教學課本內容時聯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這樣,學生也就越愿意聽,教學效果也就越好。
下面筆者以教學《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標準》(2010)中“職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這一內容為例,加以說明。開學初,筆者曾經深入學生了解他們報讀技校的原因。學生A說:“我中考成績沒達到普通高中的分數線,上不了高中,而你們技校沒有分數線的要求。”學生B說:“我初中時成績不好,學那些文化知識學不懂;聽說你們技校有汽車維修與駕駛專業,是我感興趣的。”學生C說:“我不是應屆生,我初中畢業后,在社會上干過兩年。先做搬運工,感覺太辛苦,吃不消;后來去做保安,勞動強度不是很大,但工作時間太長,收入也不高,干得沒意思。我想來想去,覺得還是學點技術比較好。聽說這個學校能教技術,學費又低,還有助學金。于是我辭去原來的工作,到這里來學習了。”筆者在教學“職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這一內容時,把上述學生的發言放到課堂上來。因為是學生自己的心聲,他們聽得很帶勁。之后,我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本第2頁“小方通過職業教育走上成才之路”的故事。最后,筆者讓學生概括職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有前面的內容作鋪墊,學生很容易、積極地說出了正確答案。
《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標準》(2010)強調技校德育教師要充實教學內容,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社會問題。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較強的時代感和針對性;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實際的原則。達到這些要求,必須走群眾路線,深入學生實際。
四、向學生請教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所解決的是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的問題。《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標準》(2010)指出,該課程提倡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要求教師在考慮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與手段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選擇和運用適合課程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如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模擬訓練、討論辯論、案例分析、參觀調查等,并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切實增強教學過程的主體性、參與性和實踐性,使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活躍、豐富本課程的教學。
開學初,每接一個新班,筆者都要引導學生思考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引導學生回顧過去9年所接觸的教師及其教學方法,評價其效果,篩選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來。然后,筆者再補充學生沒有提到的教學方法,介紹常見教學方法的特點,調查各班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方法。筆者和學生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最終確定各課、各節用的教學方法。各周備課時,筆者還會召集學生代表,根據各周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教學環境和手段共同確定教學方法。另外,筆者在每個階段(每月)還會進行階段性調查(問卷或座談),保證教學方法的持續改進,始終符合學生的心愿。
在教學“處理同學關系”這部分教學內容時,筆者認為課本表述的部分知識原則性、理論性太強,學生聽起來會比較枯燥,于是找了幾位學生代表一起備課,商量教學方法。有學生提出讓他們扮演角色,編排、表演情景劇,來體現處理同學關系的原則(用友愛去播種、用真誠去催發、用熱情去灌溉、用諒解去護理、用進取去激勵),會給同學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同學受到更深刻的教育。這比使用講授法或自學輔導法效果會更好,同學們的興趣也更濃。筆者深感學生說得對,立即布置學生去準備,上課時果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通過與學生的接觸和交流,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學生中潛藏著純真的情感,技校德育課教師可以從中找到教學的動力和方向;學生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從中找到德育課教學源源不斷的教學內容;學生中隱藏著無窮的智慧,可以從中學到花樣翻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技校學生就像冰雪覆蓋的寶山,德育課教師應該用群眾路線的火焰融化表面的冰雪,開發里面的寶藏,真正提高技校德育課的教學實效性。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尾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