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的應用依靠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而這種人才的培養只有依靠科學的教育。科學的教育就包含素質教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筆者認為21世紀的中職語文教師應具備以下六種素質。
一、知識素質
形成系統的有機的與各學科聯系的緊密的知識體系,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培養一支學者型、研究型的新型師資隊伍是最基礎的條件之一。一名高質量的教師,必須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言傳身教的育人者。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決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還肩負著育人鑄魂的重要職責,應按照社會形勢和要求教育、培養、塑造學生。
第二、文化知識的傳遞者。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將人類積累下來的歷史經驗、知識成果轉化為學生的認識圖式,逐步形成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三、智力資源的開發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立足點轉移到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這方面來,要注重投入、參與、個性、創造和應用這幾方面。
第四、未來發展的設計者。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生存的現實性作出關懷,更要對學生的發展的超越性作出關懷。人類學習的方式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適應性學習,其功能在于獲得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創新性學習,即提高人們的發現,吸收新信息的能力,以迎接社會新的發展變化。
二、文化素質
語文教師雖然不可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也要多讀書,讀好書。詩人余光中說過:“再窮不能不買書,再忙不能不讀書,交情再淺不能不送書,房間再小不能不藏書。”只有不斷在書中汲取營養,才能不斷充實自己。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首先在學業上要努力鉆研,不斷學習新的文化知識,使自己具有專而博、精而深的文化素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提高鉆研教材、備課和講課的能力,完善教學技巧,把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三、能力素質
語文教師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聽、說、讀、寫”能力。先說“讀”,除了會讀書,從讀書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外,還應該會看人讀社會,準確地說就是學會“觀察”。既要學會觀察人的性格氣質,又要學會洞察人的內心世界;既要學會觀察社會現象,還要善于發現其本質。“聽”就是要聽來自社會之聲,來自心靈的呼喚。“說”是語文教師才華的直觀外現。“寫”是語文教師能力的深層展示,如果一個語文教師能寫出文理兼美的文章,就會受到學生由衷的尊敬。
四、身心素質
教師在學生面前,特別是在課堂上要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管學生怎么調皮、搗蛋,教育學生時都要求教師保持樂觀的心態,用高尚的情操熏陶學生,做學生的榜樣。這種無聲的語言會超過有聲的講解,它將深入到學生的思想、行為乃至生活的各個方面。
五、人格素質
現代經營管理學中有一種稱為木桶理論的觀點,“一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決于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板,恰恰取決于那塊最短的木板。”有個叫盧剛的學生,在李政道博士主持的考試中脫穎而出,他被公派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凡#8226;艾倫物理系攻讀博士。這所大學有一年一度的博士論文學術獎,盧剛的目標就是拿到這個獎,當他知道自己落選時,竟將槍口瞄準了他嫉恨已久的“競爭對手”中國科技大學高材生山林華博士——他自己的同學,結果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有人說:“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殘品,美育不好是副品,勞動不好是樣品,而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會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好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所以,教師必須具有優秀的人格素質。
六、創新素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人才,教師是關鍵。要求教師從知識型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根據發展的需求,更新知識,特別是要盡量把體現高科技發展特征的多學科知識交叉、滲透、融合反映到教學中來;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加強學科間的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時間、有條件接觸自然,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創造性學習的積極性,不斷積累創新資本,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居高臨下,培養出新形勢下的創新型人才。
總之,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國家的振興需要教育,而教育的任務最終落腳到教師,所以中職語文教師需具備以上素質。
(作者單位:山東鄒城高級職業技術學校)